初冬的清晨,家住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心社区的居民张国勇一大早便来到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关岭贵源本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上班,从检查车间设备、登记药材出入库,到按客户需求分发订单,每一个过程都一丝不苟。
2018年,张国勇一家从关岭自治县沙营镇养牛村搬迁至易地扶贫安置点同心社区,开启了“城里人”的新生活。

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心社区
城里的新生活一切得从头开始,一份稳定的收入成为张国勇家的迫切需要。刚搬到城里时,他每天都到社区周边转悠,看到招聘广告就凑上前,可既没技术也没经验,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岗位。打了一段时间零工后,他无奈背起行囊去外省务工,留下妻子李翠芬在家照顾一家老小。

社区居民张国勇在就业车间内工作
转机出现在2022年,关岭自治县大力推进中药材精深加工产业,在相关政策推动下,关岭贵源本草药业有限责任公司落户百合街道,专门为社区搬迁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2023年初,张国勇回家过完年后,看到社区的药材加工厂招人,立即报了名。刚进厂时,他干着搬运、清扫、帮工等杂活,月薪3000元,却干得十分踏实,因为“有活干,心里就不慌”。不久后,妻子也进了厂,夫妻俩一个在车间分拣,一个在后场清理,一家人在城里的日子逐渐有了起色。

社区居民在就业车间分拣中药材
凭着吃苦耐劳、刻苦学习的工作态度,短短两年多时间,张国勇从一名搬运、清洗、配切中药材的普通工人,逐渐成长为副厂长,加上妻子的工资,两人每月收入9000多元。
在百合街道另一个搬迁安置点同康社区,56岁的王敏在社区担任保洁员,每当社区的就业帮扶车间缺人时,她也会做点临时工,一个月的收入接近3000元。

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康社区
2019年,王敏一家从沙营纸厂村搬到同康社区,新生活才刚过上几个月,丈夫唐希明就因突发脑硬化入院,全家人的生计全落在她一个人肩上。
“好在社区及时帮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加上低保收入,全家人生活不成问题。”王敏说,现在丈夫成功手术后生活基本可以自理,大的孩子已上大学,小的孩子在社区的小学上学,她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全家人的生活过得安定。

搬迁居民在贵州富途贸易有限公司就业车间务工
像张国勇、王敏这样,借着搬迁安置点产业扶持车间及公益性岗位过上幸福生活的居民还有很多。
据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人大工委主任卢成丽介绍,目前,该街道吸纳了富途贸易、椒香源、苗阿爹、贵源本草等14家企业建设14个就业扶持车间,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搬迁群众205人。同时,积极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651个。

同康社区积分超市
关岭自治县百合街道同心、同康社区只是我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十四五”期间做好搬迁群众稳岗增收工作的一个缩影。

同康社区服务中心
“要就业,就好业”,搬迁后的生计,是搬迁群众最关切的民生问题,也是实现“换穷业”“稳得住”的基本保障。“十四五”以来,安顺市始终聚焦易地搬迁群众的就业增收核心诉求,通过精准摸排、搭建平台、强化技能等举措,破解就业难题、拓宽增收渠道,助力群众实现家乡就业,筑牢稳岗增收保障,织牢搬迁群众幸福网。
“十四五”期间,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及周边布局企业和帮扶车间79个,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838人。针对有就业意愿而又无法通过市场解决就业的轻病轻残和60岁以上半(弱)劳动力“就业难”问题,积极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共帮助困难群众就业3235人。目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脱贫劳动力共16395户39385人,已实现就业16395户38075人,就业率96.67%,实现了劳动力搬迁家庭“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目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清零。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我们工作的目标就是让越来越多的搬迁群众在家门口找到满意的工作,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持续改善,在新家园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安顺市生态移民局副局长邹德美表示,下一步,全市生态移民部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主动担当作为,推动搬迁群众实现更加稳定、更可持续、更高质量的就业增收,加快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融入新型城镇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超然 伍水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