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记者从黔东南州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获悉,今年以来,黔东南州在国家以工代赈政策框架下主动求变,推动实施范围从传统以工代赈“单一领域”向水利、交通、农村“水改电改”、渡改桥等“多元民生场景”延伸,吸纳农村劳动力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系统化、精准化施策,截至目前已累计带动4.6万余名务工群众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发放劳务报酬达3.39亿元,人均增收超7200元。
“明年春天我们采茶就方便咯。”在黎平县罗里乡罗里村,总投资650万元,其中获批以工代赈专项资金624万元的茶叶产业配套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已完成工程量近90%,项目已带动当地群众220多人就业,已发放劳务报酬200.34万元。新建的产业路通车后,茶叶运输时间将从2小时缩短至20分钟,损耗率降至5%以下。
以“项目落地即能用工”为目标,黔东南构建多部门协同机制,出台《黔东南州全面推动农村劳动力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方案》,将“吸纳本地劳动力”设为项目立项“敲门砖”,从源头绑定项目与本地就业需求。全州纳入调度的626个基础设施项目中,超六成在可研阶段即锁定用工要求,近七成完成本地劳动力摸底,累计摸排6.82万人,为项目开工提供“人力储备库”。
与此同时,该州一方面紧扣“以产定培、以岗定培”核心,打造“培训—就业”无缝衔接链条。另一方面建立“培训后定向荐岗”机制,实时对接项目岗位需求推送招聘信息,助力劳动力从“有活干”向“干得好、稳增收”升级。激活本土就业载体,鼓励村集体组建劳务合作社、施工队承接本地项目,今年获批的44个以工代赈项目中,通过当地合作社承接带动3517人就业,发放报酬2637.75万元,同步开展技能培训3639人次。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