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2025年民族宗教政策法规知识线上竞答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民族团结、维护宗教和谐的良好氛围;举办“石榴红”摄影大赛,深入挖掘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近段时间以来,毕节市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方面动作频出,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二十大以来,毕节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为抓手,奋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在近日召开的贵州省第九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毕节市10个集体、18名个人获表彰。
![]()
强化政治引领
聚民族“同心”之力
党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
毕节市委旗帜鲜明扛牢政治责任,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听取工作情况汇报2次。市政府加强工作统筹,不定期调度解决新问题。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民族区域自治“一法两规定”专项执法检查,启动相关立法调研。市政协开展专题调研与协商,凝聚共识。“四大班子”协同联动,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
![]()
聚焦中央、省的工作部署,毕节市制定印发了系列政策文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有机融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谋划推进,各级各部门切实发挥职能作用,推动“铸牢”与主责主业相融合,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员参与、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四项教育”协同发力,增强思想认同。毕节构建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纳入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内容。依托党校等机构,组织党员干部参加学习交流。推进相关教材进机关、高校和中小学,实施“互联网+铸牢”行动,打造全媒体宣传矩阵,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各族群众增进“五个认同”。
坚持不懈推进实践创新,提升工作影响力。毕节构建“1+2+6”工作体系,拓展“六进+N”范围,深化“六个一”实践。举办“民族团结杯”篮球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开展各民族大巡游、“火把狂欢节”特色文化活动,全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个,工作影响力不断提升。
强化文化铸魂
聚思想“共识”之力
“万物一体、天下一家……”随着主题曲《共天地》响起,演员们开始谢幕,台下观众的掌声伴随着主题曲,经久不息……从毕节到贵阳、从剧场到景区、从线下到云端,毕节民族歌舞剧《奢香夫人》自参加贵州省第八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以来,广受观众好评。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近年来,毕节市不仅打造了《奢香夫人》,还打造了自然凉·毕然嗨火把节、响水滩音乐季、常态化惠民演出、民族非遗大巡游等文化活动品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越来越多富有文化张力的文艺作品,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为毕节建设成为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贡献文化力量,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进理论阐释和成果转化,讲好毕节故事。聘请党史、民族学领域等专家组建毕节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家顾问组,宣传阐释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推动对观音洞遗址、奢香夫人等历史遗迹和人物故事的发掘阐释。
实施中华文化主题系列工程,打造教育实践基地。毕节以学校、景点等为重点,创新历史叙事体系,优化展陈布局,打造50余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主题馆、主题公园、文化广场等,“同心”展览馆等5处场馆、景点获全省“铸牢”教育实践基地命名,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进文化认同。毕节深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同心”文化,推动文化传承和发展。打造“响水滩”音乐节等文旅品牌,非遗“撮泰吉”“滚山珠”登上全国舞台,电视剧《丁宝桢》在中央电视台播出,55部《毕节彝族古文字档案》入选第五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等,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心灵相通。毕节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功能,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提升各族师生语言文字使用能力。以“推普兴乡”行动等为抓手,培训各族群众50余万人次,公共场所倡导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相通促进各民族心灵相通、精神相依、相亲相近。
强化共同富裕
聚团结“奋进”之力
打包、装载、运输……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乡的群山巍峨间,一辆辆货车行驶在乡间公路上,每天将有10万吨鸡蛋通过这些盘山公路运往全国各地。
“谁能想到曾经只能种出洋芋和苞谷的石门,现在有了能留住人的产业。”望着这幅场景,威宁自治县百辉牧业有限责任公司厂长熊万江满是感慨,“这些货车运出的不只是鸡蛋,还有石门发展的‘希望’。”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 石门乡人均纯收入仅5177元,比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低3626元,村集体经济全部“空壳”。十年之后的2024年,石门乡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788元,全乡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为19415元,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石门乡的巨变,是毕节市践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个民族也不能少”承诺的生动实践。聚焦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目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实践,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基础。
![]()
毕节围绕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战略目标,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兴产业。构建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打响旅游品牌,202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7.59亿元,为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探索“乡村振兴+民族团结”新模式,助推农文旅融合。毕节立足资源禀赋,深挖和美村寨与农旅融合的契合点,打造了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织金县营上古寨等20个国家、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深入实施“富口袋+富脑袋”行动,百里杜鹃普底彝族苗族白族乡永兴村等10个村寨成为示范样板,引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发展。毕节加大投入,实施技能培训和企业扶持项目,培育手工艺人才400余人,申报认定民贸企业75家、省级民族传统手工艺示范企业54家。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毕节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坚持城乡一体,统筹抓好文化教育质量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提能、社会保障提级等工作,在经济发展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保障网更加密实,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强化互嵌共荣
聚心理“共情”之力
“在这里有人照顾,能唱歌、能锻炼、有人陪,还认识了很多老伙伴。”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70多岁的老人王贵甫几乎每天都要来这里,与大家一起聊聊天、唱唱歌,每天都身心愉悦。
作为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柏杨林街道住着近3万名搬迁群众。在发展中,当地积极推进互嵌式社区建设,打造和谐家园。
近年来,毕节以全市142个易地搬迁社区为重点,深入实施思想引领、设施完善、发展帮扶、文化互鉴、事务共治、安全共护“六项行动”,打造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黔西市锦绣街道等一批各民族互嵌式发展样板,“同心圆梦”城市民族工作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社区成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乐园”,和谐共居、守望相助、亲如一家成为全市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真实写照。
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增进青少年友谊。毕节依托东西部协作机制,加强与广州等城市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开展“浙黔一家亲·共筑富裕路”东迁西归各族青少年培训活动等,拓展交往范围,扩大交往覆盖面,不断擦亮“籽籽同心·共筑梦想”青少年研学品牌。
![]()
实施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促进区域协作。毕节召开相关现场交流会,启动乌江流域示范廊带联创共建活动,与24个城市签订跨区域协作协议。通过项目推介等方式,打造“乌蒙同心·贵苏协作”“春暖乌蒙”等品牌,促进了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
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增进民族交融。毕节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实施“七项行动”,深化示范廊带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各类节、庆、会、展、赛,举办好“火把节”等民族传统节庆活动,每年赴毕游客达8000万余人次,旅游高质量发展有效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强化治理增效
聚数智“融合”之力
“今年这玉米长得比往年都好,一亩地收成达到了两千斤。”麻窝地里的玉米大丰收,黔西市林泉镇高锦社区村民王光兵喜上眉梢。
高锦社区农户玉米的丰收,得益于当地民宗部门的帮助。余家麻窝是社区主要水源点,涉及300余户村民的使用。但前些年,由于地势低洼,每年汛期,该水源点的抽水设施几乎都会被淹没,甚至损坏,群众的饮水不仅会被中断,附近的农田也会被淹没。
经过深入调研和论证,黔西市民宗局为高锦社区争取到2024年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补助资金68万元,实施余家麻窝蓄水塘灌溉建设项目。至此之后,麻窝地常年被淹的景象成为历史,老百姓用水也不成问题,农田不怕涝不怕旱,群众还利用蓄水在周边土地种植蔬菜,增加了收入。
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毕节积极引导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等纳入村规民约、行业公约。打造线上线下宣传阵地,开展普法宣传,让各族群众便捷获取法律知识和服务,引导各族群众学法用法、遵纪守法,增强“三个意识”。
强化基层事务治理,化解矛盾纠纷。毕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拓展基层矛盾纠纷调处中心职能。创新“一中心一张网十连户”工作机制,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纳入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社会化。
同时,毕节市积极探索民族地区移风易俗新机制,建设“民族团结食堂”试点,常态化开展公民文明礼仪、道德规范、勤俭节约等的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崇德向善、移风易俗、化风成俗。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风险预警监测,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如今,伴随着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的不断开创,乌蒙大地各族干部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同心浇灌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花”,持续为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汇聚强大力量。(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杜再江)
来源:贵州民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