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毕节市始终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目标,通过高站位系统谋划部署、高标准推进生态治理与保护修复、大力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持续夯实绿色发展基础等举措,拓展绿色发展的广度、深度、厚度,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走出了一条岩溶山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顶层设计构建发展“宏图”
乌蒙磅礴气运生,绿水青山织锦绣。车辆穿行在乌蒙山腹地的毕节市境内,深深浅浅、层层叠叠的绿色接连在眼前闪现,足见毕节绿色“家底”之厚实。绿色,是毕节的底色,更是发展的底气。
厚植绿色底色,攒足发展底气,是毕节一以贯之的使命所在。
“十四五”时期,毕节全市上下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坚决扛牢绿色发展政治责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
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支撑。为此,毕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先后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任组长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政府主要领导任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等议事协调机构,全面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的领导。《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印发实施以来,先后成立了绿色发展工作组、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工作组。
同时,毕节坚持把“生态立市”作为重要发展战略,统筹谋划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近期、中期、远期目标,在毕节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设置“塑造生态文明示范新样板”专篇,从“建设生态安全体系、加强环境治理、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四个方面进行部署;在《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将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作为毕节战略定位之一,积极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优化升级。先后推出《中共毕节市委关于充分发挥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设百姓富生态美活力强的示范区的意见》《毕节市“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毕节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实施方案》等系列举措,就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重点工作进行谋篇布局。
健全机制,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有力保障。毕节坚持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颁布实施《毕节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毕节市乡村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草海保护条例》等生态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河(湖)长制、林长制等环境监管制度。出台《毕节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清单》《毕节市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细则(试行)》《毕节市生态环境损害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办法》等政策措施,全面厘清各级党委、政府及职能部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责任落实机制。
![]()
海雀村(李学友 摄)
青山秀水厚植发展“根基”
威宁草海,是贵州最大的高原天然淡水湖,拥有“高原明珠”“鸟类王国”等诸多美誉。
近年来,威宁自治县统筹推进退城还湖、退村还湖、退耕还湖、治污净湖、治理水土流失等工作,一场靶向精准的“生态保卫战”,让这片湿地逐渐找回丢失的底色。
如今,伫立在草海湖畔,碧波荡漾、水草丰茂,风光旖旎、人鸟和欢等景象呈现在眼前,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在“阳光之城”熠熠生辉。
草海之变,是毕节市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实践,更是毕节厚植绿色发展根基的力证。
“十四五”时期,毕节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改善重要河湖流域生态环境,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努力在增绿减污上做样板。
持续开展生态综合治理。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保护工程。全市完成营造林415.51万亩、国储林项目建设160.94万亩,治理石漠化面积1000平方公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89.24平方公里,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4.65%。建成全省唯一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48个乌蒙山区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部完工。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扎实推进,流域内实现“四无四清”目标。
扎实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全市县级以上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7%以上,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和县城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全市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推进固体废弃物污染治理,累计建成粉煤灰、脱硫石膏等工业固废利用项目53个,中心城区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建成投用,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率达100%。持续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废旧农膜回收率分别稳定在80%、86%、85%以上。
不断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推进城乡污水、垃圾治理三年攻坚行动,累计建成城乡污水处理设施233座、城乡生活垃圾转运站273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设施4座,大方、纳雍、赫章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工建设,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城市(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8%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
![]()
黔西市金碧镇沙嘎坡林业碳汇基地毕节图片库发(史开心 摄)
逐绿兴绿谱写发展“新篇”
今年9月初,位于织金县的摩天冲磷矿二采区最后一个设备系统安装完成并启动运转,标志着摩天冲磷矿所有系统工程全部建成,二采区达到试生产条件。
摩天冲磷矿所在的织金县新华磷矿区,是贵州省三大磷矿区之一。近年来,毕节立足“富矿”优势,坚持“精开”战略,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矿产资源优势持续释放,轻纺产业发展蹄疾步稳。
走进毕节高新区产业园区,随处可见热火朝天的生产建设场景。
在毕节盛安纺织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设备高速运转中,一道道生产工序在自动化与人工协作中精准衔接。
另一边,今年7月投产的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研产销一体化”项目一期生产车间,600台喷水织机快速运转,加紧生产各种布料。
新老企业产销两旺,毕节高新区轻纺产业的蓬勃生机令人振奋。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份,毕节高新区轻纺产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17.63%。
“十四五”时期,毕节市深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磷煤化工、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以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同时做大做强生态农业、绿色旅游业,推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编制实施《毕节市产业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关于加快建设毕节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实施方案》,绿色煤化工、精细磷化工成功纳入《西部地区鼓励类产业目录》。截至今年8月,累计建成煤矿智能采掘工作面53个,生产煤矿机械化和辅助系统智能化实现100%覆盖;毕节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稳步推进,织金“上大压小”异地改建项目成功试运行;推动完成7台火电机组和1个水泥厂超低排放改造,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8户、省级绿色园区4个、省级绿色工厂23户。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强新能源及新能源电池、以轻纺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成链配套,新能源装机规模累计达796万千瓦,装机规模全省第一,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东西部协作助力毕节打造承接轻纺产业转移新高地典型案例获工信部认定推广。截至今年8月,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指数达45左右,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7.5%左右。累计培育省创新型中小企业126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6户,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户。
做优山地生态农业。加快推动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310.3万亩,蔬菜、辣椒、水果、食用菌、肉羊产业规模排名全省前列,生猪、肉牛、家禽、禽蛋产业规模排名全省第一;新增培育农业龙头企业469家,累计认证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12个、绿色食品54个、有机食品209个。
做强绿色旅游业。依托独特资源禀赋,全力开展宣传推介、品牌创建、活动唱响,持续擦亮“洞天福地·花海毕节”品牌。全力办好“自然凉·毕燃嗨”、响水滩音乐季等宣传活动。截至今年8月,全市建成3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57家,其中国家5A级旅游景区2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13家。
![]()
大方县理化乡的光伏发电设施毕节图片库发(史开心 摄)
“点绿成金”彰显发展“成色”
2022年12月2日,毕节市首笔林业碳票交易达成。购买方为贵州大方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卖方为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双方通过贵州环境能源交易所完成交易。
此次成交的林业碳票碳减排量为2620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单价为每吨55元,成交总价为14.41万元。该笔林业碳票交易的落地标志着毕节市林业碳票真正实现从“碳票”变“钞票”,“绿水青山”转换为“金山银山”又多了一条途径。
“十四五”时期,毕节市将探索建立新机制和创新金融制度作为撬动绿色发展的杠杆,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注入强劲动能。
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入选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完成西南地区首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全市累计颁发林业碳票6张,完成碳票融资贷款4800万元,实现碳票交易23.85万元。同时,充分利用林业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24年实现林业综合产值309亿元,完成林下经济利用森林面积433万亩、实现产值87亿元。黔西市化屋村、赫章县海雀村、百里杜鹃管理区、七星关区亮岩镇获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命名,东风水库、六冲河、赤水河、偏岩河获评省级美丽幸福河湖。
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出台赤水河、六冲河等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办法,将六冲河、白甫河、乌江干流、牛栏江等流域水质纳入横向生态补偿范围,威宁自治县入选国家生态综合补偿重点区域,2024年全市获生态保护补偿资金1300万元。在全国率先探索“以碳代赔”修复生态新模式,推动当事人购买碳汇用于生态保护修复。
探索绿色金融制度创新。印发《金融支持毕节农业绿色发展方案》《毕节市“绿色权益+绿色金融”协作机制》,探索绿色权益融资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大方县、金沙县省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县建设。创新推出“产业兴农贷、绿色普惠贷”等信贷产品,打造“绿色+”供应链融合发展、林业碳票质押融资、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等信贷模式,持续拓宽绿色普惠主体信贷支持覆盖面。
“十四五”以来,毕节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高质量谋划一批生态保护治理和产业发展重点项目,做好“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文章,统筹推进“扩绿、兴绿、护绿、用绿”取得新成效,奋力书写绿色发展的时代新篇章。
收官开局,承前启后。毕节市将始终牢记“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殷切嘱托,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毕节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取得更大成效。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