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珠江水,浓浓山海情。从南粤大地到黔中腹地,一场跨越千里的“山海之约”,正在安顺市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结出累累硕果。
自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开展以来,广东省广州市、安顺市两地始终将农业产业协作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头戏”。两地立足“广州所能、安顺所需”,聚焦农业现代化,在强产业、畅循环、引技术、育人才、促增收上精准发力,走出了一条山海携手、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新路。
截至2025年10月底,广州向安顺投入的3.324亿元财政援助资金已全面落地;引导57家企业落地安顺,实际到位投资20.82亿元;16.82亿元优质“安货”跨越山海,丰富了湾区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33391名农村劳动力通过协作机制端稳了就业“饭碗”。一组组滚烫的数据,见证着穗安农业协作的澎湃动能。
坚持高位推动 绘就两地协作同心圆
山海协作,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广州、安顺两地党委、政府始终将东西部协作视为重大政治任务,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构建起高频互动、高位推进的协作格局。
两地立足长远,从“十四五”规划的宏观视角出发,精准制定年度协作工作要点,明确了以“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升”等“四项行动”为核心的协作路线图,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清晰的指引。安顺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形成了上下贯通、高效协同的工作体系。
在此基础上,双方党政主要领导的频繁互访,更是为协作注入了强劲动力。2025年,两地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带队互访,像“走亲戚”一样越走越亲,不仅增进了感情,更推动了资金、项目、人才等要素的高效流动。截至10月底,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调研对接745人次,西部地区到东部地区调研对接385人次。
真金白银的倾力支持,是协作诚意的最直接体现。广州市倾注真情实意,2025年3.324亿元财政援助资金全额拨付到位,其中1.84亿元精准投向产业帮扶项目,占比超过55%,为安顺农业产业的“强筋壮骨”提供了最坚实的资金保障。
聚焦强链补链 重塑山地农业新版图
安顺山高坡陡,农业长期面临“散、小、弱”的困境。穗安协作坚持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引龙头、建基地、延链条,推动农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转变。
在紫云自治县,一条百亿级的生态鸡全产业链正在崛起。
在紫云自治县生态鸡集约化养殖示范点,养殖户郭小波的鸡舍是名副其实的“顶配”:喷雾机、自动控温设备、物料系统一应俱全。“上一批一万八千只鸡,纯利润就有4万元钱。”郭小波的喜悦溢于言表。
他的鸡舍并非传统鸡场,而是由广州市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支持建设的“顶配”养殖大棚。得益于广州市的帮扶资金,当地2024年建起了18个这样的现代化大棚。通过与龙头企业江苏立华牧业合作,鸡苗、饲料、技术、销售全由公司负责,农户不仅有养殖收益,还能通过土地流转、务工获得多元收入,实现了从“靠经验养鸡”到“标准化生产”的跨越。
“从广州到安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养猪场,而是一整套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安顺越秀农牧总负责人孙玉豪的话语底气十足。
在西秀区大西桥镇,这个由广州越秀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的生猪产业基地,目前存栏生猪已超1.6万头。更重要的是,它构建了一个完美的生态循环闭环:依托700余亩种养结合消纳用地,通过粪肥和中水灌溉,种植了近200亩丝瓜、超150亩辣椒、超100亩高粱等作物,实现了“养殖—有机肥—种植”的绿色发展,年产值近1000万元。同时,该项目直接聘用在职人员123人,高峰期每天还能创造超200个临时就业岗位,其中80%以上为本地劳动力。
在东西部协作的广阔棋盘上,类似的产业“落子”,正在安顺各地激发出澎湃动能。
在普定县,依托广州花都区的牵线搭桥,当地成功引入“红缨子”高粱,并被茅台集团认定为原料种植基地。2024年,全县种植面积达1.26万亩,1004户农户通过“订单农业”户均增收1.51万元。曾经不起眼的坡地,如今成了产值超2400万元的“酱酒第一车间”。在镇宁自治县,4000多万元协作资金助力精品水果产业园建设,带动了蜂糖李等产业的提质增效。在平坝区,100万元协作资金为种植大户熊乐英的2000亩果园建起了水肥一体化喷淋系统,解决了灌溉难题,也为村集体带来了资产收益分红。
这些项目的背后,是穗安协作通过创新实施“产业驱动、产销联动、持续带动”模式,成功打造的“1+6”共建产业园体系的强力支撑。截至10月底,园区已引导39家企业入驻,到位投资13.91亿元。
聚焦产销对接 打通黔货出山大动脉
从“种得好”到“卖得好”,是农业实现增值的惊险一跃。穗安协作重点开展协作帮扶促消费专项工作,精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大市场,构建起“线下阵地+线上云端+展会联动”的立体化销售网络,让“安顺味道”成为湾区市民的“心头好”。
“7月到10月,我们的黄瓜每天要发150车,至少70车往广东走。”在平坝区,做了20年蔬菜批发的经纪人黄竹勇,如今的生意越做越红火。他身后,是平坝区政府利用东西部协作资金提供的坚实“兜底”:参加广博会,有参展补贴,让他结识了更多采购商;发货到广东,有每吨50元的物流补贴。“钱虽不多,但意义很大。政府搭建的平台,也让我们不断拓展资源。”黄竹勇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协作带来的底气和市场信心。
除了“顺向”销售,更有“逆向”定制。平坝灰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但长期面临“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窘境。广州市引入“逆向思维”,先在市场端发力,投入衔接资金支持建设“尝鹅宫”主题餐厅和卤味专卖店,以稳定的终端消费倒逼上游养殖。如今,仅餐饮门店一年就能消化3万只灰鹅,带动了上游10余户养殖大户稳定增收。
为破解“流通难”,安顺还打出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在线下,通过协作资金支持,在广州建成10个“黄果树·臻品”销售中心,集展示、体验、销售于一体,成为安顺产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桥头堡”,累计销售额近3亿元;同时,创新“黔货云仓”前置模式,与广州企业合作打造一体化仓储物流中心,实现“一站式”服务,大幅降低了流通成本。在线上,构建“乡村集货、云仓集单、数据互通、统仓共配”的电商供应链体系,并培育直播电商新业态。
此外,安顺还通过常态化组织企业参加广州博览会等大型展会,持续强化产销对接。2025年1月至10月,东部省份采购、销售安顺农产品金额达16.82亿元,“安货入湾”跑出了加速度。
聚焦科技赋能 激活农业发展新引擎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广州充分发挥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为安顺农业插上了“科技翅膀”,推动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绿色农业转型。
科技协作不仅带来了新设备,更带来了新品种、新技术。针对镇宁蜂糖李产业,广州市科技局联合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开展联合攻关,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为这一“甜蜜产业”装上了自主可控的“中国芯”。在紫云自治县,得益于广州市投入资金支持建设的现代化养鸡大棚,自动化环控系统让鸡群住进了“恒温房”,存活率从原来的80%提升至98%,极大提高了养殖效益。
为了让这些先进技术真正在安顺落地生根,一支“带不走”的技术和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穗安协作大力推行“组团式”帮扶,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人才双向交流。2025年,广州向安顺选派专业技术人才186人,其中大量是农业、科技领域的专家。他们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传技术、教方法。与此同时,安顺也紧抓机遇,选派672名本土专业技术人才赴广州跟岗锻炼,学习东部先进的农业理念和管理经验。
在这种双向奔赴的人才交流机制下,“授人以渔”的技能培训得以在黔中大地火热开展。两地结合安顺特色产业,全年共举办乡村振兴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349期,培训1.9万余人次。一批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正在成为安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聚焦联农带农 鼓起千家万户钱袋子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穗安农业协作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产业带动、就业帮扶、利益联结,让千家万户共享协作红利。
要实现稳定增收,首先要解决“走出去”的问题。针对农村劳动力技能不足的痛点,穗安两地紧扣东部用工需求,建立“企业点单、院校培训、政府输送”的协作机制,打造了“安心干”劳务品牌。通过推出“关岭牛种养师”“普定安心采茶工”等特色工种,并举办97期订单式培训,2025年共培训4399人次,帮助33391名农村劳动力实现了从“体力型”向“技能型”的华丽转身,并顺利实现就业。
对于不便外出务工的群众,协作项目则在家门口为他们建起了“致富车间”。截至2025年10月底,广州在安顺累计援建、改造提升帮扶车间82个,吸纳了9147名农村劳动力就近就业,其中脱贫劳动力1291人。这些车间不仅稳住了群众的就业底盘,更让他们能够兼顾家庭,在新家园扎下了根。
更深层次的带动,来自不断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它让农民的腰包真正鼓了起来。在越秀农牧,80%的员工是本地劳动力;在平坝蔬菜基地,6318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人均年收入增加了3000元以上。在普定高粱基地,1004户农户通过订单种植,户均增收超过1.5万元。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美好画卷,正在黔中大地徐徐展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几年来,广州与安顺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度协作,不仅重塑了安顺的山地农业版图,更铸就了深厚的山海情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安顺将继续借力东西部协作东风,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的崭新篇章。
来源:天眼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