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张家洪等了9年。近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发布《关于贵州省审定通过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名称等信息的公示》,“丝香优1090”名列其中。这是安顺首个自主培育的中晚熟水稻。
“它的特点太多了。”谈起“丝香优1090”,安顺市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张家洪难掩激动。他告诉记者,该款水稻是中晚熟杂交水稻,适应安顺1200至1400米中高海拔地区种植,耐冷性强、产量高、品质优,较一般水稻品种亩产增产22%。
在安顺市西秀区双堡镇示范基地内,“丝香优1090”正迎来收割,其平均亩产达到703公斤。“煮出来的米饭软香回甘、隔夜不回生!”安顺市一块田农机服务合作社负责人周明勇说,这是一款优质一等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现在几乎要卖断货。
这款“新”米的诞生,源于张家洪团队长达9年的不懈攻坚。9年前,他们从福建三明引入优质基因,结合安顺地方杂交稻资源,筛选出恢复系“安恢1090”;2016年,又与广东农科院“丝香A”母本进行杂交配组,在12个示范点反复试验。
曾经,安顺也选育出过高产、抗寒的品种,但米质欠佳,农民种出来,没有市场。张家洪并未感到沮丧,而是不断调整育种思路,将“优质”与“抗冷”纳入核心标准,引进全国优质资源,与本地品种杂交,淘汰率高达九成,每年赴三亚开展南繁育种,再回到安顺指导种植,反复试验,确保每一代都更适合高海拔环境。
最终,从几千个组合、数千个品种中脱颖而出,形成了今天的“丝香优1090”。张家洪坦言:“育种工作极为艰辛,有的人工作一辈子,可能都只为培育出一款杂交水稻。”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如今,安顺已构建从品种选育到成果转化的完整链条,实现育秧工厂化、机插秧、无人机飞防、全程机械化收割。
下一步,安顺市将继续推进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优化田间关键时期的肥水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扩大“丝香优1090”及其他优质水稻新品种种植面积,推动种子科研成果向全市覆盖;同时,强化与广东农科院等外部科研机构的联合育种,开发更多适应不同海拔、不同生态环境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并依托本地企业完善收购和加工体系,让科技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千家万户,实现粮食生产、农民增收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