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黔西南的群山还笼罩在薄雾中,晴隆公路管理段的技术人员已带着无人机和检测设备,开始了一天的路况排查,这是晴隆公路管理段扎实推进省道接养工作的生动缩影。
按照贵州省普通国省道移交接养工作统一部署,6月以来,晴隆公路管理段以 “精准排查、精细养护、科技赋能、协同共治” 系统推进接养工作,顺利完成S557线、S215线、S313线、S317线等四条总计123.527公里省道的接养任务。新接养路段不仅是连接晴隆县域内南北乡镇的关键通道,更串联起沿线鸡场镇水鸭布依村、安谷乡香炉石苗寨等少数民族村寨,承担着群众出行、物资运输及旅游发展的重要功能。
精准把脉,筑牢安全根基
接养工作启动后,晴隆公路管理段第一时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开展“拉网式” 路况调查,系统排查路基稳定性、路面平整度、桥涵结构安全状况及沿线交安设施完整性,同步建立 “一路一档、一病一策” 的精细化管理台账。针对排查出的路面裂缝、坑槽、波形护栏损坏、边坡坍方、涵洞堵塞及边沟堵塞等常见病害,制定 “即查即修” 方案,仅10天就完成首批四条线路50余处隐患初步治理,及时消除S313竹塘、S557茶亭等路段交通事故隐患点,为保障接养路段车辆安全通行打下坚实基础。

精细养护,路畅业兴惠民生
“接得上”更要 “养得好”。接管以来,晴隆公路管理段全面加强日常巡查、路面保洁与路肩修整等基础养护,及时清理坍方路段,对损毁严重路段实施坑槽修补与路面铺装,系统完善交安设施,全方位保障通行安全。截至目前,累计投入人力1050余人次,调动挖机、摊铺机等养护车辆40余台班,清理滑坡体近1.38万立方米,及时解决 S317线杨家坪等路段1000余人的日常通行问题。修补沥青路面 7213平方米,消除茶马镇西泌河两岸、长流镇与六枝镇接壤路段因路面坑槽导致的安全隐患。此外,完成涵洞清理72道,疏通排水设施 5100米,修复挡墙、排水沟403.94立方米,新建及更换标志牌403 块,施划标线7434.3平方米,新增、修复波形护栏2482米,全线路域环境和通行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科技赋能,智慧养护提质增效
在公路管养过程中,使用无人机对高危路段、桥梁、边坡进行巡查,凭借灵活的机动性与高空视角优势,及时发现桥底混凝土裂缝、结构位移等潜在病害,有力支撑滑坡、桥梁等安全隐患的早期识别工作,在大幅缩短隐患排查耗时的同时,使隐患识别准确率得到显著提升。

路面检测车则专注于采集路面的破损率、平整度等关键数据,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系统,为科学、精准地制定公路养护方案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和指导依据。
协同共治,绘就养护管理新画卷
接养省道横跨10多个乡镇、单边里程达120公里,晴隆公路管理段主动联动贵州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九支队六大队、沿线各乡镇及派出所,搭建 “信息共享、快速响应、分工协作” 的共治网络,贵州省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九支队六大队负责路产路权维护和超限治理,派出所协助应急处置,沿线各乡镇负责协调,同步就近吸纳沿线村民组建本地巡查养护队伍,将群众力量深度融入路域治理体系。

通过“联合巡查工作群” ,实现隐患及时报送、方案快速制定、隐患及时处置。在日常巡查中,能第一时间发现并上报水毁坍方、路面裂缝、占道经营等隐患,晴隆公路管理段收到信息后迅速核实处置,各部门同步响应,形成 “巡查初判+部门处置” 的快速联动机制,也让应急响应速度较接养前提升40%以上。据相关人员介绍,现在巡查出的隐患基本上半天就能完成处置,水毁坍方处置时间不会超过12小时。
下一步,晴隆公路管理段将持续做好接养路段的 “后半篇文章”,以精细化、智能化养护为抓手,全力打造 “畅通、安全、舒适、优美”的公路通行环境,让每条省道都成为助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开放线”“经济线” 与 “幸福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