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基层网格化治理作为重要载体,以细腻服务、贴心联结、紧密互助为针,以网格为缕,织密各族群众幸福生活的美好画卷。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中,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全方位嵌入,让各民族在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织就一张紧密相连的同心网。
“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暖民心
“王丽姐,下午的培训记得带新学员来熟悉流程。”在镇宁自治县谐美社区景宁小区的民族手工艺工坊,网格员卢小功的日常叮嘱,折射出社区“居民点单、社区发单、党员接单”的服务温度。居民王丽是“订单式”就业帮扶的受益者,通过社区对接,她在家门口的蜡染工坊实现稳定就业,顾家、增收两不误。

谐美社区景宁小区网格员到居民家中走访
这样的场景,在谐美社区的6个网格里随处可见。社区以“党建+大数据”为支撑,网格员化身“跑腿员”“调解员”“牵线人”,走访收集群众需求,整合资源进行匹配,实现群众“需要什么”与社区“能提供什么”之间的高效对接,把服务送到群众心坎上。去年端午节,网格员走访发现有的老人想包粽子却缺少材料,一条“需求单”发出,党员志愿者迅速“接单”,一场“粽香邻里”活动让新老住户其乐融融。
目前,该社区通过“党建+大数据”赋能网格,将服务精准送到1294户居民身边。“四点半学校”、文化广场、技能课堂成为各族居民交往交流的温馨平台,社区综治中心更获评市级先进。
在安顺,“订单式”服务已成为提升各族群众幸福感的关键一环。——从蜡染、刺绣等工艺加工,到家政服务、电商培训等技能帮扶,越来越多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大家在共同学习技能、携手增收致富的过程中,打破了陌生隔阂,增进了情感认同,让“有事一起干、有钱一起赚”的氛围遍布城乡。
“15分钟服务圈”:便民生活促交融
“养老认证不用跑远,社区就能办!”西秀区彩虹社区里,独居老人张爷爷为便捷服务点赞。

彩虹社区“四单制”工作法
该社区将45栋楼划分为5个网格,构建“党支部+网格长+楼栋长”治理体系。68岁的楼栋长王洪德每天在楼栋间穿梭,代办事务、调解矛盾,成为居民的贴心人。社区还组建“靓丽楼栋长”志愿服务队,确保“小事不出网格、服务就在身边”。
围绕“15分钟服务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了综合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等窗口,搬迁、民政、人社等多部门入驻,社保医保“一站式”办理。
2所学校、1个卫生院、2个超市、1条创业街分布在社区周围,让居民在15分钟步行范围内,就能满足教育、医疗、政务、购物等基本生活需求。如今,该社区已办结送医、代办等实事8900余件,收到表扬信1000余条,荣获“全国最美志愿服务社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称号,居民“社区归属感”打分达98分。

西秀区彩虹社区党支部书记张忠斌看望老人
在安顺,“15分钟服务圈”正从彩虹社区延伸到更多地方:学校里孩子们一起学习成长,卫生院里医护人员为居民贴心问诊,广场上大家伴着音乐起舞……便利的服务让居民生活紧紧相连,也让“社区是我家、建设靠大家”的共识愈发强烈,推动各族人民群众在共享便利中生活相依、情感相融。
“彩虹桥”模式:“多色”赋能连心聚力
“房产证的事,多亏‘彩虹桥’帮忙!”在平坝区安平街道欣新社区的议事会上,阳光小区居民看着办理进度说明,难掩激动。
欣新社区打造的“彩虹桥”党建品牌,通过“红色引领+六色民生+内外联动”的模式,搭建起社区与居民、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连心桥”。“红色引领”是彩虹桥的“主心骨”,通过组建党员学习交流班,凝聚111名“双报到”党员,到目前为止已走访720余次,解决诉求25条;六色民生“桥”是精准对接群众需求:“黄色幸福桥”借春节写春联、端午包粽子等活动,让居民“学在社区、乐在社区”;“绿色和谐桥”设3个民情收集点,以“受理-分拨-办理-反馈”闭环机制化解矛盾;“蓝色奉献桥”将社区划分为9个网格,退休干部、退役军人担任志愿网格员,激活自治活力;“青色信任桥”开展智慧助老、暑期托管,拉近邻里距离;“橙色爱心桥”聚焦“一老一小”,用义诊、帮扶织密保障网;“紫色美德桥”通过文明家庭评选、传统文化活动,弘扬时代新风。

镇宁宁西街道开展免费义诊活动
如今,通过内外联动,“彩虹桥”已帮567户居民推进房产证办理,解决夜间施工、停车纠纷等问题15起,夜间走访覆盖率提升至98%。社区还建立后备人才库,培育治理骨干,居民的获得感、归属感持续攀升。
从“订单式服务”到“15分钟圈”,再到“彩虹桥”模式,安顺正通过一个个小网格,织就各族群众共生共荣、守望相助的团结图景,大家在日常相处中加深了解,在互帮互助中增进感情,在共同建设中凝聚共识。一张张小小的网格,不仅织就了基层治理的“平安网”,更织就了各族群众共生共荣的“同心网”。
安顺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罗 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