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贵州持续出现强降雨,多地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防汛形势十分严峻。
全省各级各部门扛起防汛责任,全力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各项工作,压实责任,加强统筹,排查整治灾情隐患,及时处理突发汛情,妥善安置受灾群众,确保全省安全度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损失。
全力处置险情灾情
据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3日提供的数据,6月16日以来的强降雨天气,已致全省70个县(市、区)46.52万人受灾,紧急避险转移1.28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434人;农作物受灾面积2.72万公顷;因灾不同程度损坏房屋1074户2023间。
气象预报显示,6月底前贵州仍将持续强降雨天气。省防汛抗旱指挥部于22日将省级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到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省水利厅、省应急管理厅,调度全省防汛救灾工作,了解雨情汛情灾情,强调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扎实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
省政府迅速制定《省防汛减灾指导工作方案》,并派出9个工作组分赴9个市(州)督查指导。省防汛抗旱指挥部调度省级防汛排涝和抢险应急救援队伍前置到重点防汛救灾区(县)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向气象预报未来24小时暴雨落区涉及的市、县、乡、村四级防汛责任人,发送防汛防灾预警短信,督促相关责任人落实责任措施,提醒公众注意防灾避险。向重点地区前置价值1400余万元省级抢险救灾物资装备。省应急厅救援中心派出应急队伍携带卫星便携站、无人机、卫星电话等通信装备,根据气象预报预警情况,移动式前置到凯里、黔西、普定、都匀等地,做好及时采集、传输、上报信息准备。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到省应急厅联合值守,密切跟踪关注雨情汛情,实时会商研判灾害风险,及时指导基层落实临灾预警叫应措施,督导相关地方提前果断组织危险区群众避险转移,全力处置险情灾情。
及时转移受灾群众
汛情就是命令。目前,全省各地正在积极监测预警、抢险救灾、及时转移受困群众。
在安顺市西秀区干河村,安顺市消防救援支队消防员到达现场时已是一片汪洋,积水深约1.6米。当时还下着小雨,不少住户被困家中无法离开。消防员利用皮划艇对被困人员进行转移,并利用梯子搭建救援桥,营救对面房屋被困人员。同时,消防员沿着被淹区域,通过喊话方式,搜寻被困家中人员,将他们转移到安全区域。
“根据天气预报,这段时间雨量大,大家上山干活要注意观察周围环境变化,谨防滑坡塌方,在家时如果连续出现大暴雨,也要时刻关注房屋周围泥土是否有松动现象。”6月19日,在印江自治县龙津街道黔江村杨家湾滑坡隐患点,监测责任人在完成对隐患点例行监测后,再次对在家群众进行防汛减灾知识宣传。
在普定县北环路,一名85岁老人被困家中,老人家门口积水最深处约有1.5米,房屋离安全位置约4米。现场民警紧急联系供电部门赶到现场断电后,消防员利用皮划艇将老人转运至安全区域,再由现场民警接力保障老人生命安全。
“过去24小时内,指挥部根据实时状况研判调度9次,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现场安排,确保第一时间能够响应。”织金县副县长陈昌海告诉记者,由于当地山地小气候复杂,降雨预测不确定性大,早预警、早研判、及时调度尤为重要。截至23日10时,织金县共紧急转移安置325户1135人,暂未出现人员伤亡或失踪。
“汛期随时有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监测频率就高一点,每天监测的次数是不定的,随时都有可能监测,雨量过大时我们必须在点上,如果发生突发情况,我们会第一时间敲锣,通知群众及时撤离。”在石阡县中坝街道太坪村,地质灾害隐患监测员雷覃正在测量监测点,记录监测点的变化情况。
当前,全省正把责任落实到环环相扣的防汛链条中,抓细抓实各项防汛救灾措施,筑牢防汛救灾的“铜墙铁壁”,确保江河安澜、群众安全。
保障灾区基本生活
各地在救灾的同时,灾后救助,全力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也在紧张有序地进行。目前,我省已下拨省级救灾资金1500余万元,组织承保机构兑付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房保险资金3.65亿元。
19日,荔波县应急管理局紧急调拨帐篷、棉被、粮油等救灾物资驰援转移避险临时安置点,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21日,清镇市滨湖街道转移安置19户69人,根据实际情况,对受灾群众妥善安置。其中,3户安置至酒店,6户投靠亲友,1户进行自建房临时安置。同时,协调清镇市应急局提供救灾棉被20床。
6月22日,普定县玉秀街道办事处秀水村受灾群众集中安置到秀水度假酒店后,办事处紧急调拨泡面、沙拉面包、桶装水等救灾物资共20余箱,确保受灾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织金县熊家场镇提前做好准备,及时补充救生圈衣、生活物资、应急药品等必要的应急保障物资,设置临时集中安置点,提前做实防范应对保障。暴雨来临前,该镇组建8支共30人的工作队,果断撤离受险群众,并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服务和心理疏导。“早上、中午都有人送饭,生活用品、药品都准备得有,服务很到位。”6月23日,织金县熊家场镇濛坝村村民王代明告诉记者,转移到安置点后,心里踏实多了。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