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毕节

东纺西移!看毕节如何用5年破局

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车间 | 李华 摄

从乌蒙腹地到产业集聚区,从零散加工到链式发展。5年时间,毕节完成了一场产业的华丽蝶变,用实干为墨,在“老产业”的画卷上泼洒出“新活力”的浓墨重彩;以创新为弦,于“东纺西移”的乐章中,弹奏出高质量发展的动听和声。

2021年5月,毕节高新区迎来首家亚麻纺织企业入驻。

2025年7月,总投资18.12亿元的轻纺“研产销一体化”项目在毕节高新区投产。

五年间,毕节高新区纺织服装产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呈蓬勃发展之势。截至目前,毕节高新区已聚集纺织服装企业52家,其中规上企业10家。

抢抓机遇

开辟产业新赛场

走进纳雍经开区晶煌制衣生产车间,80条生产线全速运转,工人们熟练操作设备,一件件精品服装鱼贯而出。这家源自香港的企业,如今已成为贵州规模最大的成衣加工企业。

“二期投产后,我们计划扩招至4500人,年产值有望突破8亿元。”公司副总经理庞永贵信心满满。

工人在晶煌制衣车间熨烫衣服 | 高琦 摄

晶煌制衣的蓬勃发展,正是毕节成功承接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生动缩影。面对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涨等发展瓶颈,“东纺西移”为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毕节作为贵州人口第一大市,人力资源优势明显,当仁不让地站在了承接产业转移的“风口”上。晶煌制衣、盛安纺织、质品服饰等龙头企业相继落户,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工人在贵州质品服饰有限公司绣花车间进行电脑绣花|范晖 摄

截至目前,全市纺织服装企业已超120家,形成了从蚕丝纤维加工到成衣制品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数字赋能

激活升级新动能

在毕节,“东纺西移”绝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一场全方位的产业升级。

晶煌制衣的智能排唛系统,让原本需要3个人的工作,现在1个人就能搞定,面料利用率还提升了5%。那些边角料和废线头?别急,它们会被精心收集,每年660吨的废料就这样重获新生。

工人在贵州星美服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忙碌|陈曦 摄

贵州腾煜贸易有限公司车间内,170余台智能缝纫机整齐列队。“这些设备不仅让工作更轻松,还让产品质量更稳定。”总经理熊健妹解释道。

而贵州星美服饰有限公司正加快筹建5G智慧工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提质增效,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数据会说话:2024年,毕节纺织服装产值达12.79亿元,同比增长11.38%;今年1-9月,完成规模产值12.82亿元,同比增长50.33%。纺织服装已成为毕节外贸第一大出口品类,占全市出口额的60%以上。

在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车间,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李华 摄

链式发展

织就未来新蓝图

今年3月,毕节通过以商招商,成功签约引进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协盛顺纺织有限公司,成立了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8.12亿元建设“研产销一体化”项目,仅用4个月便实现投产。

纳雍经济开发区一角|韩贤普 摄

为什么选择毕节?答案就在“天时、地利、人和”六个字里。

“天时”:正好赶上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窗口期。

“地利”:毕节便捷的交通网络,2小时融入成渝、滇中、中经济圈,4小时直达粤港澳大湾区;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宜人的温度湿度既提升纺织业的生产效率,又节约成本。

“人和”:体现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优质的营商环境。毕节户籍人口超950万,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同时,地方政府积极作为。为做好产业承接“大文章”,毕节高新区专门成立轻纺产业发展局,集中力量谋划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健全产业链招商机制,当好纺织服装企业的“服务员”。

“签约以来,开办企业需要的手续,全部由毕节高新区有关部门帮忙代办,我们只负责提供材料、签字确认。”宏盛纺织厂长丁启永为这样的营商环境点赞。

而对员工张琴来说,这份工作的意义更加实在:“现在厂子就在家门口,既能赚钱养家,又能照顾老人孩子,再也不用背井离乡了。”

毕节盛安纺织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工人赶制订单|李华 摄

当经纬交织成锦,当针线缝就希望,毕节纺织服装产业正以丝丝缕缕的坚守,织就出一幅产业兴旺、民生幸福的锦绣画卷,在这片充满生机的乌蒙大地上,传统产业的新故事正在书写。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