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视热播剧《乌蒙深处》的镜头掠过乌江源百里画廊的碧水青山,当苗绣非遗传承人“衮月亮”的指尖在针线间流转,一场跨越屏幕与现实的文旅对话在乌蒙腹地悄然开启。11月18日,在毕节市委宣传部指导下,由毕节市委网信办、黔西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毕节市探秘“乌蒙深处”网络达人采风活动循着剧集叙事脉络,邀请40多名网络达人深入实地,用脚步丈量乡村振兴的坚实足迹,用镜头记录“洞天福地·花海毕节”的崭新图景,推动屏幕内外的振兴故事交相辉映、焕发新生。
![]()
本次采风聚焦电视剧《乌蒙深处》的核心取景地,精心设计了一条融合“非遗传承、生态旅游、产业振兴”的深度体验线路。首站抵达黔西市化屋村——剧中“悬崖村”的原型地。昔日的深度贫困苗寨,村民曾靠“手扒岩”险道出行,如今已蜕变为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示范点。
![]()
在化屋村的苗绣工坊内,绣娘们飞针走线,将传统民族纹样巧妙转化为耳机包、电脑套等时尚文创产品。这一幕,正是剧中角色“衮月亮”带领村民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的生动写照。“剧中的‘非遗活化’并非艺术虚构,这里的每一件绣品都在诉说着传统与现代的融合。”网络达人@南辰小姐儿在亲身体验后深有感触。
![]()
广场上,芦笙悠扬,达人们与当地苗族群众携手起舞。多彩的传统服饰与现代衣着交织,构成一幅民族团结、文化共融的动人画面。一位参与活动的达人通过直播向网友分享:“这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比任何剧本都更真切、更感人,让我深切感受到毕节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文化的坚守。”
![]()
借助航拍视角,鸭池河大桥“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壮丽景象在短视频平台广泛传播,引来网友纷纷赞叹:“原来剧中的‘麻青蒿’们,真的在毕节这片土地上书写着现实版的奇迹!”
![]()
在当地的农家餐馆,达人们围坐品尝地道的豆米火锅,腾腾热气中,有人由衷感叹:“这熟悉的味道,正是剧中所述的‘家的温暖’。”通过达人们的镜头与笔触,毕节独特的非遗魅力、生态优势与产业活力,正以更加鲜活、立体的方式,走入全国观众的视野。
结束化屋村的行程后,采风团来到黔西市中建乡羊驼小镇。造型憨厚的羊驼或悠闲觅食,或好奇张望,瞬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达人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与这些可爱生灵亲密互动的温馨瞬间,感受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与治愈。
![]()
“作为本地创作者,我希望能借助平台的力量,将毕节的美更好地推介出去。”网络达人@毕节文旅推荐官喵小姐一边说,一边熟练地将刚拍摄的影像资料配上生动文案,发布至社交平台。她的行动感染了同行者,大家各展所长,或开启实时直播,或精心构思图文,共同为羊驼小镇的魅力代言。
![]()
据了解,此类网络达人采风系列活动,是毕节市深化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战略举措之一。当地紧抓电视剧《乌蒙深处》热播契机,坚持以“剧为媒介、景观为载体、文化为灵魂”,邀请网络达人担当发展成果的“见证者”与“传播者”。数据显示,2024年毕节市接待游客量已突破88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900亿元,化屋村等6个村寨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越来越多的“悬崖村”正通过产业融合实现美丽蝶变。正如该剧编剧欧阳黔森所言:“真实的乡村振兴图景,比戏剧情节更为动人。”
![]()
这场跨越虚实的采风之旅,不仅印证了《乌蒙深处》“非遗活起来、产业强起来、乡亲富起来”的叙事内核,更向外界展现了毕节坚守生态底色、激活文化基因、凝聚青年力量的发展密码。未来,毕节将继续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让更多人在山水之间读懂乡村振兴的中国答卷。
(黄春兰 参与采写)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