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记者从《毕节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规划》于2024年12月7日获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毕节将围绕《规划》主体内容,着力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把毕节建设成为市民与游客共享的魅力城市。
强化底线思维,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严格落实“三区三线”成果,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187.22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789.89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4621.86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506.98平方千米以内。
立足资源禀赋,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落实国家和省的战略部署,分别构建“一屏四区、一核两翼”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两带、四区、多园”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空间格局、“一屏、六脉、多斑块”的生态保护格局和“一核、多点、多轴”的城镇空间格局。
构建城镇空间格局,支撑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将新型城镇化作为毕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构建“中心城市、县级中心城市、重点镇、一般镇”的“1+8+68+N”四级城镇体系;建立级配合理、布局适宜、层级完善的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加快推动县级、乡镇级公共服务设施相衔接;坚持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因地制宜培育城镇产业、县域经济。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塑造磅礴乌蒙魅力国土空间。加强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发掘利用,构建“四线、五片、多点”的全域历史文化保护格局;统筹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打造“大美毕节,全域景胜”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塑造多层次的城乡风貌特色。
完善支撑体系,优化综合交通和基础设施布局。在现有成贵高铁、隆百铁路、内昆铁路的基础上,规划新建六威昭高铁、昭黔铁路、纳水铁路、毕纳铁路;规划布局“五横、四纵、多通道”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构建毕节飞雄机场、威宁草海机场“一主一辅”的双机场航空枢纽体系;统筹布局水利、电力、燃气、供热、环卫、通信设施,构建韧性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
推进区域协同,融入重点发展区域建设。统筹区域协作发展空间布局,推动与省内周边市州协同发展,深化与国内重点发展区域合作。协同建设成渝贵环线高铁旅游带,与宜宾协同打造新能源电池材料和轻纺服装集群,深化与泸州电子信息、轻纺服装等产业合作。加强与昭通产业配套,做大做强磷化工产业。抢抓粤黔协作机遇,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