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安顺市年均新增就业超4.36万人次,省外务工劳动力稳定在41万人左右,这份亮眼的成绩单背后,是安顺市努力守牢把稳就业民生基本盘的真实写照。
“这个泡沫箱不行,赶紧换,换了就把蔬菜装箱发货……”10月30日,在安顺市紫云自治县落城村蔬菜基地,贵州省惠实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韦小辉忙着统筹蔬菜打包发货。
2022年,回到家乡紫云的韦小辉,凭借着多年在外积累的经验,在落城村建起了蔬菜基地,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种植。与此同时,安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以下简称“安顺市人社局”)给予的40000元生产车间帮扶资金,犹如一场及时雨,不仅让他扩大了生产规模,还引进了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
2024年,获得优秀“头雁”称号的韦小辉,深感责任重大,他积极带动周边村民一起致富,为当地就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今,韦小辉的公司已拥有员工300余人。在蔬菜丰收期,带动2000余名农户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发放临时工工资达到50余万元。今年以来截至目前,该公司产值已突破1400万元。“对我而言,现在就想踏踏实实种好菜,带动更多村民就业。”韦小辉说。
近年来,安顺市创新实施“头雁”培育计划,按严格标准筛选1000名示范带动能力强的带头人进行重点培育,并建立激励机制。目前,已累计发放110万元专项奖补资金,直接奖励“头雁”组织输出成效,通过其示范引领,形成“带动一批、就业一片”的良性循环。
如果说“头雁”引领是就业岗位的精准“投放”,那招聘会则是岗位与人才的多元对接。
在服务重点群体方面,安顺市人社局扎实推进“人社局长进校园”“职引黔程·筑梦若飞”“安心就业·启航若飞”等专项活动,不断提升服务质效,全力助推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今年毕业季,安顺市人社局采用“线下 线上”双模式举办多场招聘会,每场线下招聘会超过上千个不同类型的岗位,满足了求职者的多元化需求,并通过政策宣讲、求职指导、档案转递解读“三送”服务,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而线上依托安顺市人社局创新打造的“安心干”平台,促进人岗优化匹配,既让求职者找工作更便捷,也帮助企业招聘更高效。今年以来,安顺市三所高校的2025届毕业生去向落实率为84.34%,全市脱贫劳动力外出务工25.43万人,完成目标任务的112.28%。
此外,大学生创业群体表现同样值得关注。在安顺职业技术学院双创孵化园中的李开红,2019年凭借众筹的2万元启动资金,开启创业之路,通过一年的考察和研究,2020年,他推出校园“美团”APP——奇点校园,从最初“扫楼”发传单到现在在校师生使用率达90%,李开红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我们的APP不仅解决了外卖无法进学校的问题,也让不少学生有了‘第一份’工作。”李开红对记者说。
目前,该APP已覆盖安顺、兴义、贵阳等地10所高校。该公司现有全职员工56人,累计提供超过6000个勤工俭学岗位,创造就业岗位76个。2025年,该公司产值达1460万元。
创业的成功离不开平台建设的多点“开花”,据了解,安顺市已成功培育9个省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9个省级农民工创业园(点),同时,打造一批市县级创业孵化载体,这些平台与“头雁”培育计划形成合力,既为创业者提供成长土壤,也为求职者搭建就业桥梁,持续激活就业市场活力。
一系列政策支持,一项项创新活动的开展,安顺市构建的是一个全方位就业服务体系。“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着力深化劳务协作、提升服务质效、强化技能培训、推动创业创新、释放政策效用、做好风险防范,让就业服务更精准、更暖心,努力保持全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安顺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