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在贵州交通技师学院的家具制作实训车间,来自广东顺德职业技术学院的退休教师刘晓红正在指导学生制作家具。自2023年通过贵州“银龄计划”加盟该校以来,刘晓红已带领团队斩获4项国家级奖项,还推动学院建成世界技能大赛“家具制作”项目中国集训基地雏形。
2023年4月,省委人才办、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印发《贵州省“银龄计划”实施方案》,围绕“引才、用才、留才”全链条,构建起多维度保障体系。
在引才机制上,贵州“向外借智”,依托粤黔协作机制从粤港澳大湾区等发达地区引进人才,发挥“以才引才”效应;通过“向内挖潜”,引导省内银龄人才向基层流动,鼓励用人单位留用本单位经验丰富的退休人员。针对特殊需求,还建立“一事一议”机制,确保急需紧缺人才“引得来”。
在用才规范上,明确银龄人才年龄一般不超过70周岁,省、市两级用人单位引进人才需具备副高级以上职称或高级技师资格,同时赋予用人单位充分自主权,让人才“人岗相适”。在留才保障上,12条激励措施涵盖薪酬待遇、税收优惠、住房医疗等方面,全方位解决人才后顾之忧。
经过一年多的推进,“银龄计划”已在创新发展、人才培养、民生保障、产业建设四大领域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4年底,贵州已引进留用“银龄人才”1616人,其中高级职称人才占比超83%。这些“银发智囊”不仅填补了重点领域人才缺口,更通过技术攻关、传帮带、民生服务等,为贵州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贵州从省外引进的198名银龄人才,凭借成熟技术和广泛资源,推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贵州大学引进的海外退休教授刘同先、周警疆,不仅助力植物保护学科跻身国内先进行列,还牵线引进剑桥大学何九芽教授等高层次人才,搭建起国际学术交流桥梁;贵州医科大学特聘教授谭俊则带领团队拿下4项发明专利,促成学校与浙江大学、浙江湃肽科技等高校企业建立科研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医疗、教育两大民生领域,成为“银龄计划”的重点受益领域。省级卫生、教育单位引进的272名银龄人才中,99.26%拥有高级职称,他们通过专家坐诊、学科建设、教学指导等方式,缓解了优质资源短缺问题。在毕节市,153名“银龄人才”全部扎根教育、医疗一线,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服务。
聚焦“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和“富矿精开”战略,“银龄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支撑。省煤田地质局、省地矿局等单位引进的34名银龄专家,凭借对贵州地质构造的熟悉,推动精确探矿、精细开矿技术升级;磷化集团、遵义钛业等企业引进的7名高级职称人才,在项目研发、技术把控中发挥核心作用,确保重点产业项目稳步推进。
如今,贵州“银龄计划”已被纳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才管理服务改革试点。贵州将继续完善政策举措,拓宽引才渠道,让更多“银龄人才”在工作一线绽放最美“夕阳红”。(记者 黄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