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贵州各地通过优化品种、延长链条、强化品牌等举措,推动“一粒米”的价值提升。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兴仁市白岩村,省农科院和当地农业部门正对实验基地里的薏仁米进行测产。结果显示,基地平均亩产达333.11公斤。
据介绍,此次使用的“薏珠1号”品种,在产量、抗病性以及适应性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按照规划,当地将结合高效种植技术,进一步推广该品种,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贵州兴仁薏仁米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夏召和表示,公司不断加大薏仁米育苗移栽,同时加大农民的培训,把技术转化到实际生产中去,争取在明年更上新台阶。
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是重要手段。
在遵义市凤冈县,“一粒米”在收割检测后,会经过清理、去石、脱壳、谷糙分离、色选等工序,最后灌装包装,全程仅需 30分钟左右。凤冈县宏发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技术人员孟永刚告诉记者,公司能够根据不同原料米的特性精准设置加工参数,在最大限度保留大米胚芽与营养成分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口感。目前,公司日加工稻谷能力达到80吨左右。
品牌效应是产品提升价值的重要因素。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的这家粮油生产企业,稻谷经过20多道工序,成为晶莹饱满的成品大米。
作为“品长顺”区域公共品牌的核心企业,贵州爱民米业集团目前有7条年产70万吨精制大米的生产线,今年预计年产值超6亿元。为提升品牌价值,当地从生产、加工、销售全环节制定统一标准,并对申请使用品牌标识的企业实行授权挂牌制度,签订承诺达标协议,提升大米等区域农产品的市场公信力。
“目前,我们是抖音上的知名品牌。我们计划增加线下销售力量,争取线下和线上的销售速度持平。”该集团董事长陈爱民说。
来源:黔西南台 兴仁融媒 李荣欢 王正雄 郑书彩 遵义台 凤冈融媒 邓邦英 谭鑫鑫 黔南融媒 长顺融媒 韦振东 潘梦玉 班婉怡
记者: 吴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