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位于贵阳白云区一处废弃斗牛场的“秘境咖啡店”正式开业。1997年出生的主理人文杰与两名志趣相投的伙伴共同创办了这家店,其中一位合伙人是从云南咖啡种植地来到贵阳定居。正是贵阳咖啡市场近期的热度,让他们捕捉到这次机遇。
“贵阳年轻人对新事物的接受度高,消费观念也在转变,不再满足于连锁品牌的标准化口味。”文杰解释说,他将店址选在了废弃斗牛场遗址。斑驳的清水混凝土墙、裸露的钢筋结构,搭配原木色桌椅和暖黄灯光,意外地碰撞出独特的“工业废墟风”,成为新兴的打卡热点。
得益于合伙人从云南带来的优质咖啡豆,店内的“单一拼配”成了招牌产品。入口甜香,尾韵带着一丝果酸,精准契合了年轻人的口味偏好。开业不到一周,生意便十分火爆。
2023年回到贵阳的文杰发现,身边不少朋友都热爱咖啡甚至从事相关行业。在年轻人热衷的创业选择中,开咖啡店无疑是简单又充满情怀的方式。但文杰知道,创业不能仅凭一腔热爱,必须深入了解本地环境。
大投入打造品牌是一条路,而小资金创业则必须找到独特的“破圈点”。文杰给出的答案是“咖啡+微景观”。他将目标客群精准定位在35岁以下的年轻女性,并将“营造情绪价值”作为装修设计的核心抓手。“当下年轻人渴望情绪价值,一杯好咖啡搭配精美的微景观,就能提供满满的满足感。”
为了精准触达目标群体的审美偏好,文杰团队在微景观设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店内从窗台、墙面置物架,到每张桌子的角落,都精心布置了充满巧思的迷你景观。许多年轻女孩特意带着闺蜜前来,边品尝咖啡边拍照打卡。原本只为咖啡而来的顾客,也常常因这些景观而延长了停留时间。
这种“咖啡+微景观”的模式不仅提供了独特的消费体验,更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迅速传播开来。顾客们自发地将打卡照和店内环境分享到小红书、抖音等平台,打上“废墟咖啡店”等热门标签,为店铺带来了巨大的自然流量。不少人专为打卡而来。还有一些公司主动联系,希望合作举办员工团建活动。
顾客任雨晴女士专程和摄影师朋友前来打卡,她表示:“38一杯的咖啡就能出片,情绪价值简直拉满了。”作为咖啡爱好者和拍照达人的任雨晴说:“贵州咖啡氛围浓厚,基本上好看的咖啡店我都会去打卡。”
文杰认为,贵州独特的天然地理环境是“出圈”的绝佳优势。“就像浙江安吉咖啡凭借废弃矿坑火爆出圈一样,贵阳周边环绕的喀斯特地貌。例如青岩古镇的石板巷、黔灵山的薄雾松林,这些独特的地域景观,都能成为咖啡与自然融合的绝佳载体。”
目前咖啡经济火爆出圈,该如何将其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收益?“咖啡+”的多元生态,正是咖啡经济持续发展的解题思路。例如,可以探索“咖啡+溶洞”的沉浸式体验:在天然喀斯特溶洞中,借助钟乳石的奇特造型和柔和的灯光,打造如同秘境般的咖啡空间,让顾客在品尝咖啡的同时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可以尝试“咖啡+梯田”的田园模式:将咖啡门店开设在梯田旁,顾客可以一边欣赏壮丽的梯田风光,一边品味香醇的咖啡,甚至能参与到插秧、收割等稻田体验活动中,感受农耕文化的乐趣。
或者开发“咖啡+古镇”的人文路线:在青岩古镇这样的历史文化名镇中,选取具有特色的古建筑改造为咖啡店,店内融入古镇的木雕、石雕等历史元素,让咖啡的香气与古镇的古韵相互交融,吸引更多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游客前来打卡消费。
这些根植于贵州特殊地貌的“咖啡+”生态,不仅能为咖啡经济注入新活力,更能让人们在享受咖啡的同时,领略贵州独特的自然与人文魅力,实现咖啡产业与地方特色的深度融合发展。
如今,贵州已涌现出瀑布咖啡、洞穴咖啡等凭借互联网声量火爆出圈的案例。在浓厚的咖啡氛围下,“咖啡+”生态必将催生更多元的消费场景。从老城区翻新建筑里飘散的咖啡香,到观山湖区写字楼底商排起的长队,咖啡师们正用一杯杯特调,讲述着属于贵州的独特故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