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贵阳贵安手握“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数字活市、人才兴市”四把金钥匙,不仅交出了一份高质量的“十四五”答卷,更在黔中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新路。产业升级、城市焕新、数据赋能、民生温暖……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走进贵州轮胎“灯塔工厂”,机械臂精准挥舞,AGV小车穿梭自如,这座全球标杆工厂见证了“贵阳制造”向“贵阳智造”的华丽转身。“十四五”期间,贵阳贵安工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六大重点产业增加值增速达18%。传统磷、铝等资源在“富矿精开”中焕发新生,向新能源电池及材料领域延伸——如今全国每三辆磷系电池新能源汽车,就有一辆流淌着“贵州基因”。
与此同时,一场深刻的数字革命悄然推进。数十个大型算力中心在此扎根,算力总规模超100EFlops,智算占比高达98%,让这里成为全国国产智算高地。全球首条400G算力通道的投用,构建起覆盖全国42城的超低时延圈,让算力如水电般“即插即用”。翰凯斯无人驾驶小巴驶向全球,大数据交易所推动要素流通,“中国数谷”的创新脉搏愈发强劲。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优良生态和人才支撑。在花溪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市民漫步,白鹭翩跹,“城市绿肺”与繁华都市和谐共生。森林覆盖率55%以上,空气质量优良率常年99%左右,“爽爽贵阳”的生态名片愈发锃亮。这份“绿”更是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绿色经济占GDP比重突破50%,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为向世界展示的“金色名片”。
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在贵安新区“安巢·青年社区”,来自各地的年轻人实现“拎包入住”。从零门槛人才房到覆盖“引育用留”的全链条政策,这里正成为近悦远来的“人才强磁场”。“十四五”以来,贵阳贵安人才总量突破160万,年均增长超11万人。随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上海师范大学合作办学等优质资源落地,人才不仅“招得来”,更能“留得下”“发展好”。
发展的温度,藏在街头巷尾的细节里:新建的环卫工人休息室成了“暖心站”,1150户一线环卫工家庭圆了安居梦。“十四五”期间,13.51万个新学位缓解“入学难”,4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让百姓就近享顶级医疗,44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托起“老有所养”的幸福网。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1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加快建设,“一圈两场三改”让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城市的魅力,同样在升腾的“烟火气”中绽放:青云市集人潮涌动,年接待游客量有望突破2000万人次;路边音乐会点燃“爱乐之城”的激情;悬崖咖啡、洞穴咖啡成为年轻人的新宠。“赏花经济”“赛事经济”方兴未艾,“六爽”魅力持续释放。荣获“最佳避暑旅游城市”、上榜中国十大“大美之城”,“爽爽贵阳”正朝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名城加速迈进。
从“西南腹地”到“发展高地”,贵阳贵安的“十四五”征程,是一次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内涵的全面进步。它以工业的“质”与数字的“新”锻造了发展引擎,以生态的“美”与人才的“兴”筑牢了发展根基,最终将发展的硕果化为民生“实”感与城市魅力。这份写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答卷,正是高质量发展最生动的注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