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7日,贵州省政府新闻办举行“贵州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黔东南专场。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以来,黔东南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总书记亲临黔东南考察的殷殷嘱托,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全力扬优势强产业、补短板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桥头堡”建设有力有效,高质量发展走深走实,民族团结进步出新出彩,奋力在展现贵州新风采中谱写黔东南篇章。
黔东南“十四五”以来的实践和成效
可以概括为“桥头堡”“产业兴”
“村字号”“生态美”
“民生暖”“团结心”
六个关键词
第一,打造“桥头堡”,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十四五”以来,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黔东南州“黎从榕”打造对接融入大湾区“桥头堡”,黔东南举全州之力推动政策落地、通道联通、产业协作,比如,贵广高铁提质改造后黔东南直抵大湾区最快不到3小时,剑榕、雷榕、剑黎高速建成通车,“黎从榕”与大湾区形成“3小时经济圈”,黔东南正以昂扬之势从“内陆边城”向“融湾前沿”跨越!开发与开放双向奔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十三五”末的1191.52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1432.38亿元、年均增长4.4%,预计今年经济总量突破15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十三五”末到“十四五”末预计年均增长5.6%。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经济总量超100亿的县(市)有望从1个增加到4个。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20年提升3.3个百分点。
第二,促进“产业兴”,动能转换构建新体系。
产业结构从“十三五”末的20.5:21.7:57.8,调整到2024年的19.7:21.8:58.5,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彰显黔东南比较优势、在全省产业格局中具有特殊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黔东南坚定不移大抓产业、主攻工业,工业增长势头强劲。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8%。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5%。大力推进工业园区改革,成功打造2个百亿级工业园区和1个百亿级产业,炉碧经开区列为国家级经开区培育名单,新增2个省级经开区。
文化旅游融合焕新。黔东南创新推进文旅体融合,积极为“多彩贵州”文旅新品牌作黔东南贡献。成功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4个县(市)列入全国文旅融合百强县,4A级景区实现16个县(市)全覆盖。预计今年接待游客突破1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0亿元大关。就在10天前,黎平县黄岗村荣获联合国旅游组织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为黔东南又增添了一张世界级名片。山地农业提质增效。“6个100万”农业优势单品量质齐升,蓝莓、酸汤,鸭鹅牛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快链式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2020年提升20个百分点。2024年林下经济利用面积超700万亩,全产业链产值超255亿元。
第三,唱响“村字号”,乡村振兴绘就新图景。
“村超”“村BA”“村T”“村歌”等一批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村字号”文旅体IP火爆出圈,全网浏览量超2200亿人次,网络流量加快转变为经济增量,非遗不断“出圈”、民宿时常“满房”、老乡腰包跟着“鼓起来”,让乡村既有“烟火气”,更具“发展力”。比如,“村超”举办以来,榕江县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240亿元,2024年榕江县借助“村超”品牌优势累计新增招商项目产业到位资金超14亿元。“村BA”火爆以来,台江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保持全省全州前列。这份写在实践里的答卷,可以说是有力展现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第四,守护“生态美”,环境品质塑造新底色。
黔东南严守“生态之州、拒绝污染”底线,让绿水青山底色更亮。生态质量持续领跑,森林覆盖率、林地、森林面积及活立木蓄积量等4项指标比较优势突出;42个国控、省控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率常年100%,全国排名从“十三五”末的第10位跃升至2024年的第5位,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9.5%以上。建立了全省首个县域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成全省首单林业碳票质押融资,实现全国首张司法领域跨省碳票交易。㵲阳河入选全国美丽河湖,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个、省级“两山”实践创新基地4个。台江经开区获批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天柱县列为国家环境健康管理试点。
第五,厚植“民生暖”,幸福指数稳步新攀升。
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5.4%、8.2%。促进稳岗就业,农村劳动力省外务工规模稳定在90万左右。通过发展产业、以工代赈等开发更多就业岗位,让更多农村劳动者实现就地就近就业,一边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和小孩,更好享受幸福家庭生活。东西部协作扎实推进,“3+1”保障问题动态清零,牢牢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学前三年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到95%、96%、93%,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并取得历史性突破。获列国家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3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占比达100%,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从0.28张提高至4.5张,4个社区获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社保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第六,凝聚“团结心”,民族团结谱写新篇章。
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果。五年来,全州获得全国全省民族团结模范集体,模范个人以及示范创建的数量大幅度提高,数量是2019年的4.4倍。有国家级民族特色村寨126个,省级民族特色村寨410个,中国传统村落415个,数量居全国全省市(州)层面首位。榕江、雷山入选全国共同现代化试点县。苗年、侗年等传统节日成为传承文化的纽带,“苗绣”“侗族大歌”等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走向世界,各族群众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来源:贵州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