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贵州省铜仁市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围绕“四新”“四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奋力争创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主攻生态工业 筑牢发展根基
近年来,铜仁市紧扣“双千双百”发展目标,坚定不移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之路,全力推进新型功能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了中伟、汇成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近百家新材料规模以上企业。2024年全市经济总量1650亿元,其中绿色经济占比达51.2%,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产值占全省的38%,生态工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
“十四五”时期,铜仁新质生产力迅猛发展,新勘探锰矿资源量1.04亿吨,探明储量超8亿吨。获批设立中国(铜仁)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培育引进跨境电商企业21家,铜仁市(万山区)大数据产业园成为全省首批授牌的3个数智产业园之一。全市有国家级绿色园区3个、国家级绿色工厂1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科技型企业157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效应初显,具有铜仁特色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建设加快推进。
大抓生态农业 拓宽致富路径
近年来,立足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铜仁市努力探索彰显山地特色的现代农业绿色高效发展之路,守牢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全力做好“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四篇文章,生态农业“三品”战略成效显著。
纳入全省“两红三绿一抹”茶产业品牌的“梵净抹茶”火热出圈,建成核心基地10万亩、年产抹茶超2000吨,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抹茶种植基地、抹茶工厂、抹茶小镇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中国抹茶之都”品牌越“抹”越亮。此外,铜仁市还大力发展农业生产主体、培育农业龙头,结合保耕增粮、农民增收,成功试验示范带动种植鲜食玉米12万亩,规模化发展生态鸡蛋等“梵净山珍”,梵净鸡蛋年产量超48亿枚。
“十四五”时期,铜仁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6%,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8.3%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从“十三五”末的3.04缩小为2024年的2.72,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有效衔接。
振兴生态旅游 彰显人文之美
梵净山是铜仁乃至贵州旅游走向世界的“金字招牌”,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打造世界级康养旅居目的地为引领,以建设梵净山世界级旅游景区为重点,围绕“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全力打造世界级生态旅游IP。
2024年,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功入列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绿色名录,梵净山被国际山地旅游联盟授予首批“世界旅游名山”称号,成为国内外游客打卡的热门景区。中南门古城、朱砂古镇、石阡温泉、乌江画廊以及苗寨、侗寨、羌寨、土家寨、仡佬寨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业态蓬勃兴起,农文旅体融合振兴势头强劲。
近两年,全市接待国内游客年均增长19.63%、旅游总花费年均增长23.83%,带动了住宿、餐饮、零售及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2024年服务业增加值达935.35亿元,较2020年增长24%。
建设生态城市 擦亮幸福底色
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近年来,铜仁市坚持以“四铁”“五法”治理锰污染,立法保护梵净山、锦江河,致力于实现“县县有穿城秀水、乡乡见青山绿水、村村显田园山水”,让群众实实在在共享绿色福利。今年,江口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将整县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到2030年全市所有区县将提前5年整县达到建设标准。
抢抓铜仁作为整市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铜仁市深入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改革,“梵净生态账户”入选中国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现已建立账户20万户,依托该机制累计发放贷款超100亿元。
“十四五”时期,铜仁市森林覆盖率达66.2%,县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保持在99.1%以上,地表水国控断面水环境质量连续3年稳居全国地市前30,乌江、锦江河水质常年保持Ⅱ类及以上,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2021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迈上新征程,铜仁市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坚定不移以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奋力交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展现贵州新风采”的优异答卷。
数据来源:中共铜仁市委宣传部
原刊于《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7日 第 06 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