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云关简介:
图云关,为出黔去湘桂的咽喉要隘,人称“黔南首关”,位于现今贵阳市森林公园北门入口处。
抗战期间,中国红十字会救护总队于1939年至1945年的6年时间里,驻扎于贵阳图云关,指挥全国各战区战地救护、医疗、医防工作,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还参与域外战地救护,为中国远征军取得最终胜利提供了医疗保障,推动了亚太地区红十字运动的发展。这里成为抗战时期整个救护体系中最有系统、最具规模、分布区域最大、技术功能最强的战地救护组织。
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运管负责人商梦娇:挖掘抗战资源 传承红色基因
走进位于贵阳城东5公里处的图云关,这里四面环山,树林茂密,地势险要,景色宜人,是黔桂公路上的必经关口,通向桂西的战略门户。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发生,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连同其他机构整合救护资源,于当年12月6日成立中国红十字会救护委员会,后改组为救护总队,由林可胜任总队长。
由于战事蔓延,救护总队总部历经多次迁徙,于1939年2月迁至贵阳图云关,在此“安家落户”直至抗战胜利。
其间,数千名中国医务工作者、数十名外籍医生集合在贵阳,又被派往各个战区。他们不分党派,不分宗教信仰,不分国籍和肤色,接受战场救护训练和从事军事医学教育,参加中国的战地救护服务工作。
贵阳也因此成为中国重要的战时救护大本营,军医培训基地,救护物资集散地。
图云关抗战纪念馆运管负责人商梦娇介绍,1937年10月,德国红十字会开始募集大量医药器材、痘苗、绷带等救济用品共200多吨,并于1938年2月运送来华,协助救护总队的战地救护工作。同年9月,印度国大党派遣包括柯棣华大夫在内的援华医疗队来华参加中国的战地救护工作,这些国际医学专家还曾到延安等根据地实施战地救护。
1939年,英国进步人士组织了“国际医药援华会”,招募赴中国的志愿者,最后有20多位医生与“国际医药援华会”签约组成“国际援华医疗队”,自1939年开始,他们陆续到达中国,参加中国的抗战救护服务工作。
1939年冬,八路军贵阳交通站站长袁超俊与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总队长、爱国华侨林可胜博士取得了联系,在中共红十字会救护总队特别党支部的配合及美国进步作家史沫特莱的协助下,林可胜同意向八路军捐赠一批药品和医疗器械,并由红十字会的运输队协助运送。时值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巴吉尔带队的“英国援华团”携带10吨医药器械和药品到贵阳,林可胜当即决定将这批物资捐送给八路军,并派红十字会汽车运送到延安和八路军总部。
截至目前,国际援华医疗队到底有多少人,没有一个统一说法。但在图云关耸立着的“国际援华医疗队纪念碑”上,刻有48个国际医务工作者的名字。商梦娇说,参加中国战场救护的外籍医生不止48人。
“纪念馆内陈列与红十字会救护总队抗战救护工作有关的实物有100余件,图片453张、文献资料2.8万份。截至目前,纪念馆共接待各地来访游客35万余人。”商梦娇说。
为了继承和发扬伟大抗战精神,纪念馆还先后联合贵阳市第九中学、安徽医科大学、贵州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等省内外学校及单位,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激发广大青年学子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如今,图云关抗战纪念馆已成为中国红十字会文化传播教育基地、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贵州省红十字历史文化陈列馆、贵州省对台交流基地、贵州省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红十字国际学院教学研究基地、北京协和医院和贵州医科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记者 赵相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