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阳贵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工作传来捷报,截至2025年11月25日,贵阳贵安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29处,净增长占比17.8%,不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更以“科技赋能普查、靶向深挖资源、填补多元史证”三大特色,为充实区域文化遗产谱系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加持,普查精度再创新高。贵阳贵安在本次文物普查中全面运用RTK定位、无人机航拍、CAD制图等现代技术,清镇市更创新采用“三维建模”技术,为每一处新发现文物构建专属数据模型,让文物本体范围、面积等核心信息的记录精准度实现质的飞跃。科技手段的深度应用,既高效支撑了229处新文物的精准识别,更为后续保护利用打下坚实数字基础。
靶向攻坚,资源挖掘精准高效。贵阳市文物保护中心联合省级专家组建三支专项调查小组,聚焦“四大文化”工程,紧扣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三线建设”遗址等重点名录梳理调查点位,并深入区县一线开展“地毯式”排查,成功发现8处高价值文物。同时通过市、区两级联动征集线索、联合普查成员单位梳理资源目录等方式,让“应普尽普”落到实处,新发现文物涵盖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及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六大类别,实现多元文化资源全覆盖。
填补史缺,文化内涵持续丰厚。观游村来子洞、大冲村八耳洞遗址填补了区域历史发展缺环;王官村木阁箐古道等明清驿道遗存,还原了古代贵阳交通网络脉络;红二、红六军团猫跳河观游渡口遗址等红色文物,丰富了红色文化底蕴;国营华文电工厂防空洞等三线建设遗址,完整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图景。这些新发现不仅为“四大文化”工程研究提供了鲜活实物佐证,更让贵阳贵安的历史文脉愈发清晰可感。
据悉,贵阳贵安将以国家、省四普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为引领,进一步加大工业及三线建设遗产普查力度,加快新发现文物的认定公布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让本次普查成果真正转化为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
通讯员 赵嫚 记者 舒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