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的大棋盘上,装备制造业一直是关键的落子处。
作为西部地区的后起之秀,近年来,贵阳贵安在装备制造领域积极布局、大胆创新、奋力赶超。
远眺南极,“贵阳造”极地全地形车跟随国家科考队多次完成科考任务,结束我国极地科考无国产大型运输装备的历史。
俯瞰大地,贵安新区企业研发的核心尿素喷射系统,打破国外在相关领域的技术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
现在的贵阳贵安,锚定装备制造领域,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凭借创新驱动、政策扶持与产业链优化,在多个维度实现重大突破,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立足优势抢出发展机遇
贵阳贵安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
一方面,这里矿产资源种类繁多,铝、磷、煤等储量可观。铝土矿是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制造的重要原材料,为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先决条件。此外,早在上世纪“三线建设”时期,大量工业企业的迁入也为贵阳装备制造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另一方面,2022年春节后,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明确支持贵州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贵阳贵安装备制造业发展提供明确指引,激发了信心和力量。
贵阳贵安抢抓机遇,将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工程,全力推进“工业强市”战略。把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纳入“1+7+1”重点产业体系,从政策、资金、土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积极制定配套政策,全力打造产业发展的政策高地。
在土地方面,保障装备制造企业的用地需求,规划建设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在资金扶持方面,设立产业发展基金,为企业提供研发、生产、扩能等环节的资金支持;
在政策方面,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等政策,吸引众多企业和人才集聚。
国家政策与地方政策协同,形成强大合力,推动贵阳贵安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不断完善、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经过多年发展,贵阳贵安已形成以航空航天、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涌现出一批如中航发黎阳、贵州轮胎、詹阳重工等行业内的领军企业。
这些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和市场深耕,在各自领域取得显著成就,成为贵阳装备制造产业的中流砥柱,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2024年,贵阳贵安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速超40%,先进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完成产值同比增速达25.5%。
产业集聚激活澎湃动能
一个“生态圈”的价值到底有多强?
相距2.9公里,车程5分钟。这是贵州航飞精密制造有限公司到“链主”企业的距离。
作为“黎阳航空发动机生态圈”的重要一环,航飞精密专注于高端标准件、结构件以及航空发动机零组件的研发与生产,为国内航空、航天、电子、船舶等领域提供关键产品配套。自落户贵阳高新区以来,航飞精密逐步向周边主机厂扩散布局,实现了产值的显著增长。
现在的“黎阳航空发动机生态圈”聚集贵阳长之琳等23家企业。2024年,该生态圈企业产值达120亿元。
一个“链主”的带动作用到底有多强?
2018年,吉利汽车落户贵阳。作为全省首个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贵州吉利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的落地,填补了贵州乘用车制造领域空白。
贵阳贵安通过“链主引领-配套跟进-集群发展”的创新路径,快速聚集上下游企业,撬动千亿级产业集群。
截至目前,以吉利汽车为“链主”,贵阳贵安累计招引41户配套企业落户,推动万江机电、华昌电器等省内企业进入配套体系,本地化配套率达48%左右。
推动产业聚“链”成“圈”是贵阳贵安推动装备制造业升级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贵阳贵安牢固树立产业链思维,加快打造一批规模大、实力强、链条完整、竞争力强的装备制造重点产业链。
在应急装备领域,上游,拥有铝材产业优势;中游,集聚生产电器件的永青仪电、生产液压元件的力源液压、生产结构件的安瑞达等企业;下游,以詹阳重工为代表的主机制造企业发展较好,高速挖掘机、高速工程车以及全地形车等产品的技术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能源矿山装备领域,上游,集聚永安电机、四通铸造等一批企业;中游,集聚中煤盘江重工、高原矿山机械、高原环宇等一批整机重点企业,在采掘设备、矿山提升设备、破碎设备及筛分设备领域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
强链壮群,蝶变升级。2024年,吉利生态圈、黎阳生态圈、航天航空生态圈基本形成。
如今,贵阳贵安装备制造业各产业集群内企业紧密协作,共享资源与技术,实现规模效应和协同创新。从曾经的零星分布到如今产业链完备,贵阳贵安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逐渐完善,未来还将继续在创新驱动下向着更高质量发展迈进。
技术创新释放发展活力
作为飞机的“心脏”,航空发动机对锻件的材料、质量以及性能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目前,在国内能进行高性能、高精度环形锻件产品研制生产的企业屈指可数。
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凭借高温合金、钛合金精密成型技术,成功攻克低塑性材料成形表面控制等难题,其大型复杂异形环件整体近净成形技术已达国际先进水平。
一个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涉及多方主体,单靠哪一方都孤掌难鸣。高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需求者和重要推动者,促进双方合作十分关键。
2022年以来,贵阳经开区积极与省内外高校合作,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先后与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签订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聚焦产业需求、依托高校资源,以改革破除旧模式、旧机制,从科技政策、创新平台、人才引育等方面构建开放包容、要素齐全、活力十足的创新生态。
贵阳综保区持续推进校地合作,统筹高校人才、科研优势与企业资源优势相结合,搭建人才引进与培养、科技协同创新、产学研联合发展平台,不断优化人才干事创业生态,全力打造人才集聚创新高地。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大数据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加速了产品创新和技术迭代,已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60秒可完成300米铝型材下线、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25秒可产出一条轮胎……通过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赋能,装备制造业实现“老树发新芽”。
2024年,贵阳贵安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65.3,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62%、84.4%,保持年均2个百分点的增长势头,入选2024年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累计获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个、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8个、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试点示范8个。
贵阳贵安装备制造产业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
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市现有的车身系统产品占比约75%、底盘系统产品占比约6%、动力系统产品占比约12.5%、电子系统产品占比约20%。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驱动电机、电控系统、智能辅助系统(全景摄像机、车载显示屏、测速雷达、手控器)等生产仍较为薄弱。
“部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升,关键核心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差距;产业配套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在高端零部件和原材料供应方面还存在短板。同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国内外的竞争压力正不断增大。”省装备制造业协会秘书长黎明杰说。
然而,机遇也同样并存。
黎明杰表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贵阳贵安将迎来更多市场机遇,企业可借此拓展国际市场、加强国际合作。同时,国家对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装备制造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提供了技术支撑。
记者 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