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四五”以来,毕节市聚焦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目标,紧紧围绕“三大主题”和“两区一典范一基地”战略定位,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快工业绿色转型,初步构建了煤化工、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集聚效应逐步显现。坚持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作为底线任务和头号民生工程,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实施党建引领示范、高效农业突破、农村居民增收、乡村治理融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五大行动”,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得到不断提升。
在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车间,600余台纺织机开足马力,每天有20万米布匹在这里产出。

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车间
2025年3月,毕节市通过以商招商,成功签约引进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协盛顺纺织有限公司,成立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宏盛纺织),投资18.12亿元建设“研产销一体化”产业项目,仅用4个月时间便实现投产,投产第一个月即申报上规入统企业。预计项目全面建成投产后,宏盛纺织将成为集纺纱、织布、印染、面料、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届时公司用工需求量将达到1000人以上。

毕节宏盛纺织科技有限公司纺织车间
作为项目建设“主战场”,毕节高新区抢抓“东纺西移”机遇,主动对接东部沿海轻纺服装企业组团式、链条式转移,招引一批具备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链主”企业落户毕节,推动轻纺服装产业聚集发展。毕节是贵州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户籍人口超950万。除了劳动力丰富,毕节高新区还有一大优势:园区紧邻毕节最大的职业教育基地,丰富的人力资源可满足企业多层次人才需求。
近年来,为保障高新区轻纺产业高质量发展,毕节高新区积极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与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苏州大学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合作,推动职教城大专院校开设服装设计、工艺等专业,深化产教融合,为企业提供“订单班”人才培养,加快构建轻纺产业技能人才支撑。

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忙碌
毕节高新区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要素保障,大抓招商引资,狠抓项目建设,高位推动轻纺产业发展,通过精准招商、优化服务、集群发展,推动轻纺产业从无到有、由小变大,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毕节高新区已聚集52家轻纺服装企业,其中规上企业10家,主要生产纺纱织带、成品服饰、内衣内裤、箱包皮具、学生校服、床上用品等,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配套,带动就业4000余人。
“十四五”以来,毕节市能源、现代化工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55.98%提升到70.12%。优质烟酒、轻纺服装、新能源电池材料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综合产值123.28亿元。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从24.97%提高到46.5%,8个经济开发区全部创建为省级开发区,园区总产值达520亿元、年均增长7.6%。

么站镇平原社区群众采收马铃薯(来源:威宁发布)
深秋的威宁,150万余亩马铃薯采挖繁忙,20万亩蔬菜丰收正劲,15万余亩苹果枝头飘香,42万头黄牛膘肥体壮,26万亩中药材孕育希望……瓜果满园粮满仓的丰收美景,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坚实产业支撑。
在威宁自治县么站镇平原社区晟瑞生态种养殖基地内,当地务工群众正在采收蔬菜,拖拉机来往搬运,一切井然有序。

平原社区晟瑞生态种养殖基地蔬菜迎来丰收
2017年9月,么站镇平原社区党支部发起成立“晟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村“两委”成员出资入股合作社作为启动资金,动员组织群众以资金、技术、实物、土地折价等形式入股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吸纳当地群众在基地务工,统一采购生产物资,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和管理,打造多元特色产业齐发的易地扶贫蔬菜基地。
么站镇平原社区党支部积极探索“党建+产业”发展途径,以“农村三变”“一圈带多场”(合作社集中养殖+家庭牧场分散养殖)等模式结合实际大力发展蔬菜、肉牛产业,有效催生群众动力、积极投入产业发展。
在做好产业振兴的同时,乡村治理同样重要。走进么站镇平原社区,一栋栋小洋楼错落有致,农户的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平原社区的道路
近年来,平原社区大力推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围绕“洁、净、美”打造宜居美丽乡村,多措并举,干群携手共进,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格局。
与此同时,平原社区还联合中国移动引进安防监控系统,以数字技术赋能为手段,实现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该系统共有智慧党建、政务管理、安防共建、警民联动、指挥调度、云端监控、车辆抓拍、远程对话、电子定位、关注人群等十个功能,囊括了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利用数字技术,着力打造“活力宜居、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丰富乡村治理“内涵”。

平原社区安防监控系统
么站镇平原社区以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等为重点,确保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乡风文明显著提升,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用心、用情、用力把群众的愿景“绘”成幸福实景。
“十四五”以来,毕节市累计消除3.24万户14.57万人监测对象返贫风险,搬迁劳动力家庭动态实现“1户1人以上稳定就业”。选派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2.07万人次,培养“领头雁”支书3313名,村集体经济组织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达614个。第一产业增加值从485.76亿元增加到566.44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6%。深入推进“两清两改两治理”,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垃圾收运设施实现全覆盖。建成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152个,促进“黔货出山”,实现销售金额862.06亿元。8个中央单位定点帮扶6个县区,落地项目134个,帮扶资金4467.13万元。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联引720家企业联系帮扶734个村(社区),投入公益捐赠资金1.8亿元。
来源:动静新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