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毕节市连续出现强降雨天气。面对严峻防汛形势,毕节市健全四个“1+N”工作机制,筑牢汛期安全防线。
1名市级领导坐镇指挥,N名领导下沉督导。遇强降雨天气时,由1名市级领导指挥调度,同时指派1名市级领导下沉到预报有大暴雨的县(市、区)进行督导,县级领导下沉到预报有暴雨的乡(镇、街道)进行督导,形成分级负责、层层落实的指挥体系。
应急部门牵头,N个相关部门联合值守。应急、气象、水务等部门落实汛期常态化值班值守,当预报有强降雨过程时,视情况增加自然资源、文广、住建、能源等部门参与联合值守。通过多部门协同,实现信息实时共享,确保部门联动、协调一致、科学高效应对处置突发事件。
1次预警预报,N次叫醒叫应。根据气象信息,组织开展重点行业领域风险会商研判,制定针对性防范措施,并及时通知调度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落实防范措施;强降雨期间,滚动实施风险研判和实时叫应,确保预警信息及时触达。
1次风险预判,N地响应转移。根据风险研判情况,精准划定重点风险区域,在雨前督促指导有关县、乡、村、组提前组织危险区域群众转移避险,保障群众生命安全。
入汛以来,“1+N”工作机制落地见效的案例在毕节各地涌现。7月1日,威宁自治县黑石头镇观音岩村村民小组长朱兴柱发现村民屋后山体开裂,及时上报,镇政府迅速组织村民转移。7月3日,大方县长石镇监测员唐志维巡查时发现危崖带岩石滚动异响,立即上报。按照联合值守机制,镇政府快速响应,将35户92人全部转移。
从市级领导坐镇指挥到村干部入户排查,从部门联合值守到群众提前转移,四个“1+N”机制如同一张紧密的防护网,在一次次强降雨中守护着群众生命安全。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