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实践课在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拉开帷幕。人民日报数字传播(贵州)有限公司联合贵州广播电视台交通音乐事业部、毕节日报社等单位,联动贵州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多所大中小学,聚焦“踏寻乌蒙印记·共铸青春信仰”主题,组织近百名师生代表,将思政课堂搬进历史现场、融入振兴热土,用脚步丈量信仰,用实践淬炼担当,探索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新路径。
让历史说话:红色资源活起来
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黔西北红色文化传承成果展示中心,成为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的起点。它不仅是贵州省教育系统首批理想信念教育基地、贵州省“重走长征路 奋进新时代”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更珍藏着乌蒙山最滚烫的记忆。一进入这里,历史的厚重感便扑面而来。
这里有“乌蒙星火”中林青烈士“愿将满腔热血,换来幸福人间”的生死誓言;有“鸡鸣三省”里中央红军转战川滇黔边的战略智慧;有“磅礴乌蒙”间红二、六军团的壮阔回旋;更有“绝壁天渠”当代愚公战天斗地的精神丰碑。
这里汇聚了“乌蒙星火”“鸡鸣三省”“磅礴乌蒙”等八大主题展厅,陈列着《林青——远方的故事》连环画、《转战乌蒙山》大型水墨山水画、《红军长征在毕节》剪纸作品等珍贵展品。
参观成果展
参观时,毕节一中学生徐紫缘在《黔西北英烈谱》前久久驻足,凝视着悬挂在墙上的26幅烈士的画像,感触地说道:“烈士们的一生,丈量的何止是生命的厚度,更是信仰的高度!”
当数字技术让斑驳的史料焕发新生,当革命先辈的呐喊穿透时空抵达心灵,抽象的革命精神瞬间变得可感可触。这也正是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的生动实践。
这场沉浸式教学,诠释了“行走的思政课”的核心目的:创新推进思政教育“四个融合”,整合红色基因与民族文化传承,筑牢共同体意识;促进高校智库与基础教育联动,赋能课程质量提升;融合历史场景与数字技术,强化情境教学实效;延伸思政教育于社会服务实践,淬炼青年责任担当。旨在构建层次贯通、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山地特色思政实践模式,为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让实践育人:青春力量沉下去
当思政课延伸到田间地头,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成果便成了最鲜活的教材。下午的“讲学融合课”上,青年学子成为主角。
“我们发挥专业所长,不仅为合作社拍摄宣传片、设计包装,提升品牌形象。还参与直播带货培训,帮助农户掌握电商技能,让威宁苹果走向全国。”
活动现场
毕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学生王诗瑶,在大屏上展示着团队为威宁自治县牛棚镇糖心苹果设计的包装盒和宣传片。
通过她的讲述,聆听了苹果基地负责人曹杰放弃城市工作返乡创业,成立优先聘用困难群众的合作社,吸纳120多名临时工的故事。了解了牛棚镇龙山组450亩苹果基地年产值约300万元,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许多像袁仁聪老两口一样的村民稳定增收。夫妻俩在果园务工6年,年收入达6万元,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学生交流分享
“跟着党支部的合作社干,日子甜着呢!”袁仁聪的笑容,是党建引领下“小苹果”变“大产业”的生动注脚。
贵州师范学院“黔行海雀·筑梦新程”实践宣讲团成员黎昕然回忆在赫章县河镇乡海雀村文朝荣先进事迹陈列馆里,自己看到老照片里村民们啃着洋芋开荒的模样,再看到如今窗明几净的海雀小学,忽然明白:乡村振兴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老支书立志拔穷根的韧劲,到海雀,不是去体验苦,是接下这股子劲。
大方县牛场乡乐公村的实践则揭示了文化传承的力量。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化工与制药类专业学生陈芳分享了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家大院学习炒茶、蜡染的经历,她为自己能够参与到其中而感到无比自豪和荣幸。她说,现在周家大院每年接待游客上万人次,周边十几户村民跟着做起了农家乐,老手艺变成了新产业。
让信仰扎根:思政种子撒心田
“思政教育不是空中楼阁,它应该像蒲公英的种子,撒进生活的土壤才能生根发芽。”
贵州大学物理学院高欣教授,这位用VR、AI技术赋能思政课的“跨界者”,深情分享自己的思政启蒙故事:从露天抗战电影、路旁烈士墓,到今天的VR“重走长征路”、AI红色短片。
形式在变,本质相同。行走的思政课,就是要激发青年从“参与者”成长为“践行者”和“传播者”。高欣如是说。
学生们正认真聆听
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负责人李佩桓则从海雀现场教育基地老师的坚守谈起。
“‘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海雀那些扎根乡土、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是最鲜活的例子。他们排演的话剧《一个共产党人的信仰》,让我热泪盈眶。”李佩桓认为思政课教师要做到“六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以心育心,用情怀温暖学生,用学识启迪学生,用实践引领学生,方能铸魂育人。
正如贵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表演的节目,歌曲《新的天地》中唱的那样:“我们一起奋进接力,让我们一起播种希望耕耘土地!我们自信,我们前行,看中华儿女走向新的天地!”歌声如誓言,在会场久久回荡。
学生演唱歌曲
这堂“行走的思政课”,是毕节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一次重要探索与实践。它将历史场景的沉浸体验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使高校的智力支撑精准对接基础教育的现实需求,让红色基因的传承弘扬与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同频共振,把课堂理论的思辨学习与社会实践的淬炼担当紧密结合。
当青春的脚步在红色热土与振兴一线丈量责任,当书本知识在火热实践中得到验证与升华,思政教育便获得了磅礴的生命力,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根基。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