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暮春,毕节绵延百里的杜鹃花海如“地球彩带”铺展。如今,这抹高原艳红突破季节限制,延伸出种植、加工、文旅融合的完整产业链,“美丽资源”正向“美丽经济”转型。
百里杜鹃管理区的杜鹃花陆续绽放。(陈曦 摄)
科技打破“花期枷锁”
盛夏时节,百里杜鹃管理区汇境花卉科技园的温室里,负责人李亭毅正忙着组织工人们给花苗修芽、除草、施肥,高山杜鹃在恒温调控下悄然绽放。
杜鹃花期只有两个多月,夏季炎热,以往能在这个季节保持开放的杜鹃花并不多。汇境花卉通过加强品种选育、把温室的温度控制在18到22摄氏度、保证每天16个小时光照等技术手段,实现杜鹃花在夏季错季开放。
百里杜鹃管理区汇境花卉科技园里,工作人员在搬运杜鹃花。(韩贤普 摄)
“这些人工组培的‘四季’高山杜鹃,可以随时让游客带回家。”李亭毅说,“现在线上线下订单都很火,供不应求。”目前,该科技园已育有118个高山杜鹃品种,每年12月至次年7月,都有不同品种的杜鹃花可供购买和观赏,2024年该园区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
科技和政策的双重赋能下,花农增收模式亦在革新。汇境花卉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构建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公司设40余个固定岗位优先聘用农户,每年季节性用工达1.5万人次;以“以租代养”让农户承包花苗管护,提供技术指导并保底回收。2024年,发放务工费超120万元,带动建成800亩杜鹃种植基地,户均年增收2万元。
产业融合催生美丽经济
清晨6时,百里杜鹃管理区鹏程街道桥头社区,黄天庆在自家的农家乐里和服务员摆放刚采购来的杜鹃盆栽。
“花摆在这里,客人吃早餐时心情更好。”黄天庆笑着说。这位曾经在沿海打工的农村妇女,如今经营着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农家乐。
农户在贵州云上杜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高山杜鹃产业园内管护花苗。(高琦 摄)
随着杜鹃产业链的延伸,越来越多的“花经济”新业态不断涌现。七星关区梨树镇上小河村村民们将新鲜采摘的杜鹃花制作成特色糕点;百里杜鹃管理区普底景区天麻饼店依托“赏花经济”,将天麻制作成伴手礼,吸引游客不断走进店铺。
汇境花卉科技园不仅是生产基地,还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园区内,组培实验室变身科普课堂,智能温室成为观光热点。
杜鹃花开出幸福产业
今年6月,国家花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山杜鹃创新中心在织金县揭牌,该中心依托贵州云上杜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上杜鹃),聚焦高山杜鹃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及标准化生产全链条创新。
云上杜鹃由旅欧园艺专家刘红梅创立,其团队通过并购国际先进技术和种质资源,实现了高山杜鹃从种苗到成品盆栽的全产业链国产化。云上杜鹃现已成为国内高山杜鹃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每年1月到6月都有精品花卉供应市场。
该公司高山杜鹃产业园园区一期工程自2021年落地织金以来,已实现年产种苗100万株,精品盆栽20余万盆的生产目标,去年销售额突破800万元。
在贵州云上杜鹃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高山杜鹃产业园内,公司负责人刘红梅向农户左达平讲解花苗管护技术。(高琦 摄)
在云上杜鹃产业园里,农户左达平从玉米种植户转型为“花卉工匠”,承包2亩杜鹃苗并参与基地管护。“公司提供种苗和技术,还保底回收,我只要按标准种植就行。”农闲时在基地打工每天有100元收入,加上自家承包的花苗,一年能挣5万多元。目前,园区高峰期用工超50人,当地村民既可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又能参与种植获取工资。
杜鹃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繁荣,百里杜鹃管理区启化村的尚庆菊特意到汇境花卉科技园选购杜鹃花装饰自家山庄。“现在基本上一年四季都有游客。”尚庆菊说。
像尚庆菊这样依托花卉产业发展起来的经营主体,在百里杜鹃管理区已有900多家,带动就业超过2.5万人。科技为传统花卉注入新活力,毕节杜鹃产业逐步从“一季花”到“四季景”,实现转型升级。
来源:毕节日报社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