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按斤卖的鲜品到按克卖的加工产品,大山深处 “土里土气” 的天麻“扬眉吐气”;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高原马铃薯从单一种植到全链发展;从传统零散养殖到规模化养殖场闯市场,毕节肉牛 “畜”势“犇”腾,端上各地百姓餐桌……
威宁自治县中垦薯业马铃薯种薯培育基地工作人员对组培苗进行扩繁。
位于乌蒙山腹地的毕节,生态环境优异,生物资源丰富多样,历来是全省重要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今年,毕节市明确提出“六个三”的工作思路,在农业现代化方面,重点聚焦马铃薯、肉牛、天麻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力求实现质的突破。目前,三大特色优势产业正在实现特色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三重跃升”,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范本。
占全国天麻产量的40%以上
“早就听说过毕节的天麻品质非常好,必须带点回去,煲汤肯定一绝。”7月13日,到毕节来避暑的湖南游客向女士拎着刚购买的天麻礼盒,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
天麻是毕节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占全国天麻产量的40%以上。2024年,毕节林下仿野生天麻种植面积达25.6万亩,产量7.4万吨,综合产值上百亿元。去年,毕节天麻出口实现零的突破,走向世界舞台,成绩的取得,不仅彰显了毕节天麻的卓越品质,更证明了其在国内市场乃至国际市场的强大竞争力。
毕节天麻的发展史,历经无性、有性繁殖技术研发,粗深加工更迭,“药食同源”认定,数字化生产等多次突破,成功铸就“中国天麻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全国唯一国家级区域性良种(天麻)繁育基地”等金字招牌。
依托丰富的天麻资源,2024年3月,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成立,肩负起构建毕节天麻协同创新发展新格局的重任。
“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丰富天麻资源,我们以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为双翼,精心构建涵盖种源培育、种植生产、精深加工及市场销售的全产业链体系。”贵州两山天麻产业集团董事长汪健介绍说。
目前,毕节已培育了天麻天麻经营主体1500余家,打造天麻种植示范乡镇13个、示范村19个,构建了龙头企业引领、示范基地带动、广大农户参与的经营体系。
2023年11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发文,将天麻等9种物质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天麻“药食同源”得到认定,标志着天麻产品能够进入更多的销售领域,实现更大的价值。
抓住“药食同源”认定的契机,毕节开发天麻咀嚼片、天麻汤包、天麻糕点、天麻面条等食品,经过精深加工,天麻“身价”倍增,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毕节市2025年天麻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2025年毕节市天麻种植面积达35万亩,产量超过10.5万吨,综合产值突破60亿元的目标,形成“大方—七星关—赫章”产业示范带,聚力打造乡村振兴新典范。
如今,毕节天麻产业的发展底气十足。
400余万亩马铃薯助农增收添“曙光”
作为马铃薯主产区之一的贵州,在网络上被亲切地称为“洋芋国”,要问贵州哪里的洋芋最出名,非毕节市威宁自治县莫属。
威宁的洋芋为什么格外好吃,与其生长环境密不可分。地处川滇黔交界处的威宁自治县平均海拔2200米低纬度、高海拔、强日照大温差,这里生长的马铃薯块大、产量高、品质优、退化慢、口感好,产量和质量在全国均处于一流水平。
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薯城、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国100个农产品品牌……一个个荣誉称号印证了威宁马铃薯的影响力。
夏至之时,高山之巅。威宁150万亩马铃薯花开成“海”,摇曳着丰收的“薯”光。
“我今年种植了50亩,主要是黔芋8号、毕薯8号等优质品种,全部都是机械化种植。” 威宁观风海镇勺口村种植大户秦跃权站在自家田埂上,望着宽阔而整齐的种植基地说:“预计今年的亩产将比上年有显著增加,从而带来更高的收入。”
如今,威宁不仅是马铃薯种植地,更是马铃薯改良中心,建立了“县有技术专家、乡有技术骨干、村有技术标兵”三级科技服务队伍,推进马铃薯规模化科学化种植过程中培育出的一系列优良品种应用于基地生产提升马铃薯良种覆盖率。同时引进以中垦薯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推进马铃薯品种改良和示范种植,护航马铃薯产业提质增效。
如今,威宁年产原原种5000万粒以上,建立种薯生产基地40余万亩,产量60余万吨,通过推广新品种及配套高产栽培技术让亩产有了很大提升,最高亩产达8000斤。
随着产业的持续壮大,毕节市还推进马铃薯的加工,经过一系列精密的自动化加工,马铃薯最终转化为全粉,成为薯片、面包等零食的原料,成为了美食江湖里的“千面郎君”。
目前,毕节市共种植马铃薯400余万亩、鲜薯产量450余万吨。
肉牛存栏、出栏总量均居全省第一
在位于黔西市大关镇的贵州黄牛产业集团黔西公司第四牛场,清晨的天空尚未完全明亮,广阔的牧场已经传来了阵阵牧歌和牛叫声。这片占地逾百亩的牛场中,数千头肉牛正悠然自在地咀嚼着饲料,场面热闹不已。
热闹的背后,是毕节市畜牧业的不断壮大,尤其是在贵州黄牛产业集团的带动下,小规模的散养逐步变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趋势。
毕节市是传统的养牛主产区。近年来,该市着力实施肉牛良种繁育、肉牛扩群增量、屠宰加工流通、饲草饲料供给保障、品质品牌提升等“五大工程”,全市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充足可外销的商品牛源和不同品种的肉牛,让毕节的肉牛可以对接不同市场需要。毕节不断提高肉牛屠宰加工能力,支持相关经营主体扩大产能,推动“运活牛”向“运牛肉”和“运产品”转变。同时,毕节市大力发展牛肉餐饮和直销等终端消费产业,已开设牛肉粉面馆近2800家、餐饮直销连锁店6家,以及牛肉销售店150余家。
为了将地域禀赋转化为市场竞争力,毕节市还积极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肉牛品牌,提升毕节牛肉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目前,毕节市已注册 “贵牛”“乌蒙飘雪”“朵纽”“醉九牛” 等牛肉商标。其中,“贵牛” 品牌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牛声“哞哞”,牧歌悠扬。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毕节市肉牛存栏达106.96万头,出栏32.6万头,存栏、出栏总量均居全省第一。安格斯牛存栏约6.8万头,养殖规模总量位居全国第一。肉牛产业产值近59亿元,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0%左右。
如今,毕节市三大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链条完整的特色产业集聚区,实现了从“小特产”到“大产业”的蝶变,成为毕节特色优势农产品“金招牌”。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报道 吴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