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道法治壁垒被打破,一张跨省检察协作网正越织越密。从赤水河畔到武陵山区,从乌蒙山脉到大娄山麓,贵州与四川、云南、重庆、湖南四省市的检察机关正在携手共绘一幅动人的法治同心圆。这片曾经因行政区划而分隔的区域,如今正在成为法治共同体的生动实践场。
构建跨区域检察协作新格局
贵州跨区域检察协作始于2018年11月。当时,黔、川、滇、渝四省市检察机关在赤水市签署了关于共同保护赤水河、乌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协作协议,开启了跨区域检察协作的探索之路。这份协议不仅标志着区域检察协作的破冰之举,更为后续的深度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协作网络不断拓展深化。在黔西北,毕节市七星关区检察院与云南省镇雄县检察院建立了紧密的协作机制;在黔北,遵义赤水市与四川古蔺县检察机关加强了司法联动;在黔东,铜仁市与湖南怀化等地检察机关共同打造了“武陵山检察协作平台”。2022年,毕节与四川泸州、云南昭通进一步签署《关于赤水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检察协作实施意见》,明确了线索移送、调查协作、联合巡查等八大协作内容,推动跨区域检察合作步入制度化、常态化的新阶段。
“我们现在建立了‘赤水河检察协作’线上平台,实现了线索实时移送、证据即时共享。”遵义市习水县检察院刑事检察部检察官表示,“任何一地发现案件线索,都能在平台上直接推送给相关地区检察院,彻底改变了以往靠公文往来、电话沟通的传统模式。”
提升跨区域案件办理质效
协作机制的建立,让跨区域案件办理实现了质的飞跃。在一起跨越云贵川三省的非法采矿案中,涉案人员户籍在云南,犯罪行为地在贵州,资金流向却指向四川。按照以往程序,需要三地检察机关分别立案,耗时费力。
“记得那起案件,我们通过新建立的协作平台召开视频会议,很快确定由贵州主办、云川协查的工作机制。”毕节市七星关区检察院刑事检察部检察官张浩回忆道,“仅用20天就完成了全部证据链整合,而过去这类案件办结至少需要两个月。协作机制让我们的办案效率提升了一倍还多。”
另一起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发生在遵义与重庆交界地区。重庆某企业在行政交界处倾倒危险废物,污染源在重庆,但受污染土壤却在遵义管辖范围内。“现场取证那天,我们和重庆检察机关同时到达,共同委托第三方鉴定。”遵义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检察官描述当时的场景,“两地干警打着手电筒,踩着泥泞,一起划定污染范围。得益于协作机制,这起案件从立案到判决仅用了45天。”
据统计,自跨区域检察协作机制建立以来,五省市检察机关共同办理的跨区域案件办案周期缩短了50%以上,办案质效显著提升。
推动区域法治共同体建设
跨区域检察协作正在从简单的案件协作,走向更深层次的融合共建。在赤水河流域,毕节与泸州检察机关联合建立了“生态修复示范基地”,创新性地实现了涉案企业通过异地补植复绿履行生态修复责任。这一做法打破了行政区划对生态修复工作的限制,让生态环境保护真正实现了流域一体化治理。
在湘黔交界地区,铜仁与怀化检察机关共同开展“传统村落保护”专项行动,携手守护侗族苗族村寨的文化遗产。在渝黔交界,遵义与重庆检察机关联合建立“司法救助跨省协作机制”,让优抚政策实现了无缝衔接。
“武陵山检察协作平台”的运行更是将协作推向了新高度。铜仁市检察院案管办检察官介绍,平台运行半年来,已发现并移送跨区域案件线索17条。她举例,比如一个人在湖南被判刑罚,却在贵州正常担任公司高管,这类监管漏洞现在通过数据碰撞一目了然。
除了案件协作,多地检察机关还常态化开展联合巡河、联合普法、联合调研等活动。在今年6月的赤水河联合巡河活动中,三省检察官共同发现了3处环境隐患点,并通过联合发出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相关部门完成了整改。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地检察机关的交流,更推动了区域法治建设的深度融合。
省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加速流动,跨区域犯罪和矛盾纠纷也随之增多。检察机关必须打破地域界限,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法律监督格局。
贵州与周边省份的检察协作正在实现从“物理相邻”到“化学融合”的深刻转变。正如赤水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检察官所说:我们守护的是同一片蓝天,同一条绿水,法治的屏障不应该被行政区划割裂。检察协作必将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更加坚实的法治力量,绘就出一幅更加动人的法治同心圆。
跨区域检察协作的实践打破的不只是法治的屏障,更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