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以高质量发展为统揽,加大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工作研究部署,促进传统制造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23年,我市传统制造业规上企业298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的67.27%,实现产值150.18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38.33%,传统制造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推动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走进位于镇宁自治县的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年产6000吨高纯碳酸钡生产车间,生产线正在快速运转。“年产6000吨高纯碳酸钡车间的建设,是公司推动数智化转型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车间生产集成了高纯钡盐制备及其连续结晶纯化、微混合反应、绿色铵盐全循环技术、回转电热自控干燥、高纯碳酸钡检验检测技术、高纯碳酸钡绿色设计标准技术等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设备,生产的高纯碳酸钡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陈频介绍,目前,公司高纯碳酸钡产品年产可达10000吨,3年销售额达2亿元。凭借过硬的产品实力,公司同成都光明光电、东旭、美国康宁等国内外企业达成长期合作,成为全球高纯碳酸钡主要供应商之一。
在碳酸钡全自动包装车间内,碳酸钡经过全自动包装线,在机械臂的抓取下快速成品。“2021年,公司启用第一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并对剩余的3条包装生产线进行半自动改造,截至目前,我们共有2条全自动包装生产线和4条半自动包装生产线,包装线的自动化改造有效减少包装中产生的粉尘,让生产过程更加绿色环保。”该公司成品车间副主任景尤灿说。
在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从曾经需要人工控制阀门、水泵到现在可以控制温度、调节参数、分析产品质量的信息化、智能化碳化车间中控系统;从曾经人工包装到自动化生产线包装;从小规模生产到2019年建设年产3000吨高纯碳酸钡项目,再到如今年产6000吨高纯碳酸钡生产车间投产,无一不在展示企业规模化、智能化和标准化发展。
加速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已成为传统制造业的发展趋势,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不是个例。
在位于安顺高新区的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数字大屏取代曾经的笔记本,屏幕上清楚精确显示各项生产数据,产品种类、数量、质量一目了然。
2019年,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引进“精益制造APS管理系统”,与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等多家平台实现数据互联互通,打通设备端、生产及销售数据链条,一方面减少了企业运营成本,另一方面让企业的生产效率得到巨大提升。
“我们是行业内首家质量追溯码(Ecode码)试用单位,2019年将其运用到生产全过程,创新应用线缆产品本体标识技术,通过标准规范线缆产品质量元数据、追溯流程、数据对接规范等内容,以为产品建立电子‘身份证’形式,实现产品全链条信息一键‘掌上’溯源。”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生产总监许坡介绍。
生产管理系统数智化,生产线升级改造也不落下。今年4月1日,固达电线电缆(集团)有限公司产能提升及技术改造升级项目(二期)正式投产运行,引进了35条智能化生产线、58台大型现代化生产设备,进一步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如今,数字化的加持,让传统制造业企业产品得到质的提升,降本增效,越来越多的企业尝到了数字化转型发展带来的“甜头”。
位于西秀区的贵州南山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首创的酸汤标准化数智酿造、数智制造,以及智能化精准调控发酵技术应用,成功破解酸汤传统生产中发酵周期长、品质不稳定的难题,凭借优质的酸汤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崭露头角,具备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资质,深受国内外消费者喜爱。
这些企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只是我市传统制造业积极拥抱“数字”的一幕幕缩影。2023年,我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达到了5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了73.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实现39.7%,较2022年均有明显提升。
传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展望未来,我市传统制造业必将乘势而上,加“数”前行,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