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安顺

心“安”处即“安顺”——安顺市创新探索“安心”系列改革助推高质量发展

中腹地,群山葱郁,黄果树大瀑布激水飞湍;屯堡人家,琴声悠扬,邢江河旁山歌欢唱;贵州航空产业城内,项目加快推进,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今日安顺,满眼生机,改革的步伐铿锵。

改革,是一场继往开来的深刻革命,一条永不停歇的进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一指示,让安顺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明确。

从聚焦解决“就业难”问题推出“安心干”就业平台,到解决民众“住房问题”推出“安心住”工程,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出“安心学”,到提升“游客体验”推出“安心游”系列举措……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近年来,安顺通过推出“安心干”“安心住”“安心游”“安心养”“安心学”等“安心”系列改革举措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安顺的改革实践充分证明,在坚持“人民至上”的“安心”系列改革探索中,安顺势必迎来韧性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红利”,从而有更强的能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安心干”——从“好就业”到“就好业”,优化服务搭平台,“安心”促安“幸”

天刚蒙蒙亮,家住镇宁自治县易地扶贫安置点景宁小区的张燕在起床后,简单收拾一番,便步行赶往小区隔壁的镇宁工业园区上班。15分钟路程,她来到了镇宁喜宝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2023年8月,在外务工返乡的张燕通过登录一个叫“安心干”的数字服务平台,找到了这份安稳的工作。“家门口就能有稳定的工作,既能照顾家庭,收入也不错,感觉生活很幸福。”张燕说。

在40多公里外的西秀区双堡镇张官村,村民叶芳通过“安心干”平台,在江苏省南通市一家食品厂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每个月有5000元固定工资收入,心里感到很踏实。

2023年春节过后,打算外出务工的叶芳持着“试一试”的想法,在“安心干”平台注册了个人信息。刚过完年,她便接到通知,成功入职食品厂。

在外务工期间,叶芳遇到困难时,还通过“安心干”数字服务平台寻求帮助。“有了‘安心干’平台,在外打工的群众可以很放心工作。”双堡镇人社中心主任赵庆琼说。

张燕和叶芳找工作使用的“安心干”平台,是我市在深化改革中,利用大数据资源创新推出的人力资源开发和价值提升数字服务平台。该平台2022年11月上线,实现了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精确匹配,让找工作更简单、更安心、更放心。

就业是民生之本。外出务工是安顺农村地区群众重要的就业方式。据不完全统计,全市300余万人口中,每年到市外务工人员就达62万人。

在劳务市场,“信息壁垒”是求职者与用工企业共同遇到的“难题”:一方面,外出务工人员不知道工作岗位,导致“有人没活干”;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不了解工人情况,难以招到满意工人,导致“有活没人干”。

如何“破壁”?安顺市改革创新推出“安心干”数字服务平台,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匹配求职者与用工需求,打通劳务输出地与用工地的信息通道,对接完成后平台可直接将本地农民工输送到用工地,实现点对点、一站式服务,破解农民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难题。

“目前平台注册79.5万人,已为24万余人次提供就业服务,帮助1.4万人实现更高薪资就业。”安心人力(贵州)数字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兰杰介绍。

2023年,“安心干”平台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和“2023数字政府创新成果与实践案例”,还被评为2023年度“数字民生”省级示范项目。

民之所往是“幸福”。“通过‘安心干’平台,我们实现了农民工稳岗就业、优岗转化、就业增收、就地就业的有机结合,让老百姓实现了安心干、稳增收。”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梁正志表示,安顺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化改革,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持续推广应用好“安心干”平台,确保更多重点群体“安心就业”,享受“幸福”生活。

 “安心住”——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筑牢百姓“安乐窝” ,“安心”促安“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关乎百姓家门口的“小事”,也是一份基层社会治理的“大考卷”。如何写好老旧小区改造“大文章”,解决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

近年来,安顺不断深化改革,聚焦民生“痛点”,推出系列“安心住”工程,加快推进以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背街小巷改造、城镇地下管网改造等“四改”为载体的城市更“新”行动,改靓“面子”,更重“里子”。一个个老小区华丽变身,一栋栋老居民楼换了新颜,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整体更新了城市面貌,补齐了城市化进程的短板。

一大早,家住西秀区八大公司小区的居民杨国俊就来到小区楼下的休憩亭,和邻居一起活动筋骨。“住在这里20多年了,一直舍不得搬走。现在,小区‘微改造’后,整个小区焕然一新,生活环境更是越来越好。”看着整齐停放的车辆、修缮一新的道路、新配备的健身器材,杨国俊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建于20世纪80年代的八大公司老旧小区,屋面渗漏、外墙起皮、管道老化破损,还有道路坑洼不平、配套管网雨污未分流、停车位不足等问题,让不少居民纷纷搬离。

2020年,该老旧小区开始改造,拆除违建、雨污分流改造、弱电改造、路面改造、新增绿化、大门更换、划出停车位。此外,安装带有“人脸识别”功能的电子门禁系统,实现了小区内新型监控门禁全面覆盖。小区面貌一新,改到了群众“心坎”上,搬出去的居民慢慢又搬了回来。

旧貌换“新”颜,老旧小区焕发“新”生,让“老”居民享受“新”生活。2024年安顺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老旧小区改造惠及1.3万户。今年,新增老旧小区改造1035户。

然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有大量年轻人作为“新市民”怀揣梦想投身到城市中,却因“买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难题,一直“漂”在城市边缘。

王晓杰2023年8月大学毕业后来到安顺工作,之前没少为住房操心。“原来租的房子不仅贵,离上班地点还远,不方便。”

如何为“新市民”提供安稳的住所,“稳”住更多青年人才,为安顺未来的持续发展留住“原动力”。

民之所需,改革所向。聚焦解决新市民进城购房买得起、住得好、留得下、能发展问题,2023年12月,出台《安顺市新市民安居工程改革试点实施意见(试行)》,依托市场主体推进改革创新,加快完善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和租赁住房“三个通道”,优化进城落户、教育保障、医疗服务、就业创业、养老保险五个配套政策,切实保障新市民更好实现住有所居。

王晓杰安居梦的实现,得益于安顺“安居工程”政策推出的人才安居政策支持项目,符合安顺人才认定标准的新市民群体,可申请人才安居政策,给予购房补贴、租房补贴或申请人才公寓的政策支持。

“住的地方不仅离单位近,住房条件也很好。”王晓杰说,现在租房有了人才补贴后,“新”的生活“省钱又省心”。

 “安心学”——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安心”促安“行”

9月开学季,走进镇宁自治县第四小学,朗朗读书声从教室里传出。一眼看去,校园干净整洁,运动场上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桌等体育设施一应俱全。

“学校离住的搬迁小区很近,校园环境也很好!”四年级学生马小兵感慨道,校园里有设备齐全的图书室、计算机室、心理疏导室、实验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红色的塑胶跑道也取代了原来的沙土和水泥操场。

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朗朗的读书声……镇宁第四小学是当地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及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新建的学校,学校占地83亩,现有教学班45个,在校学生2311人,校园内各种现代教学设备设施齐全。

镇宁第四小学这个“小窗口”,透出的是我市近年来对于教育基础设施工作的努力。从一块黑板、一支粉笔到现代化多媒体设备、网络教学,从砖瓦房、泥土地到高标准教学楼、塑胶操场,学生逐渐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义务教育未全面普及、教育投入不足、教师队伍建设不平衡不充分、教育质量较低等问题曾是安顺亟待解决又难以突破的“顽疴陈疾”。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是直面新时代教育主要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必由之路。

“扎实抓好教育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让学生“安心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1年9月,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掀起近年来我市教育改革的序幕。

聚焦“有学上”,安顺大力实施“教育突破”工程,资助农村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60.59万人次,新建、改扩建普惠性幼儿园38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665所、高中阶段学校34所,安顺提前两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学前教育普惠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短板问题,必须拿出刀刃向内的勇气,采取坚强有力的措施,以问题为导向破解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瓶颈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23年2月,全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把安顺教育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

聚焦“上好学”,安顺大力实施教育“九大提升工程”,全面开展转变师德师风和提升教学能力专项行动,持续推动市县领导走进校园破解难题,引导设立教育“奖优”“扶弱”基金,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强化困难师生帮扶,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2023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和中小学45所,新增学位9135个,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实现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县域全覆盖。市一中、市二中成功通过省级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评估,实现省级一类示范性普通高中“零突破”。

“以前总觉得安顺教育不‘行’,总想把孩子送到外面去读书,从这两年高考、中考的成绩来看,安顺的教学质量逐渐提高了,越来越‘行’了,孩子在家乡读书我们家长很‘安心’,对家乡的教育水平充满信心。”安顺第一高级中学学生家长李青艳说。

“安心游”——从“景区揽客”到“服务留客”,建设一流旅游城市,“安心”促安“欣”

在青山绿水间享受清凉一夏、赴诗意田园中感受蓝天白云、于屯堡传统古村落里追寻文化遗迹……刚刚过去的这个暑期,安顺的“避暑游”火爆“出圈”,避暑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持续火热,新玩法、新产品、新业态层出不穷。

数据显示,今年7至8月,全市接待游客1552.87万人次,同比增长21.89%(其中,省外游客404.83万人次,同比增长2.48%;过夜游客328.17万人次,同比增长10.32%);实现旅游收入178.57亿元,同比增长22.67%,旅游产业一派欣欣向荣。

这一切的背后,是安顺旅游各个链条上的同频共振、同向共行、同心共情,有避暑的游客评价“安顺夏日的天气很‘凉’,但这里的人很‘热’”“有求必应,安顺旅游服务贴心、让人感到舒服”……

让游客来安顺“安心游”,“游客至上”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安顺的最强标签,以游客思维换位思考,从游客角度周到服务,安顺人的待客之道,让外地游客感到了被尊重。美美与共,情情与共,心心与共,铸就了从“景区揽客”到“服务留客”的转换,“人民至上”理念是其中的内核。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旅游是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把旅游为民作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新时代人民群众对高品质旅游产品和高水平旅游服务的需求。

“人民文旅”为人民,让游客“安心游”。抓住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安顺建设成为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建设成为世界级旅游景区”良好机遇,2023年以来,安顺深化文旅改革创新,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精准施策,全力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保障,不断提升游客的整体满意度。

加快旅游产品业态创新。今年以来,安顺聚焦文旅融合、景城融合,加快文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打造黄果树世界级旅游景区、安顺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大明屯堡旅游度假区三大核心吸引物,让安顺旅游的“钻石”越发璀璨。

全方位做足旅游基础配套。聚焦“食之爽心、住之安心、行之顺心、游之舒心、购之称心、娱之开心”等“六心行动”,安顺推出系列实招硬招:在食方面,推出《安顺美食地图》,举办安顺美食大赛,让游客吃得爽心爽口;在住方面,推进民宿产业示范区建设,匠庐·村晓、尧珈·望瀑等一批精品民宿给游客带来新的生活体验,火爆出圈、一房难求,锦江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先后入驻,给游客更多选择……

从“景区揽客”到“服务留客”,以提高游客体验愉悦感为目标,安顺开展“微笑服务”活动,建立出台舆情引导处置工作机制,及时处理12345市民热线等转办的涉旅诉求。并在暑期扎实开展避暑旅游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旅游市场和城市环境,坚决守住安顺旅游的好口碑。

“坚持‘游客至上’,不断优化文旅服务和产品供给,让游客在安顺游得‘放心’,玩得‘开心’,就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目的。”安顺市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范成荣说,坚持人民至上,安顺文旅一定会从“一季绽放”到“四季繁花”,绘就“欣欣向荣”幸福图景。

 “安心养”——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安心”促安“兴”

初秋时节,沿着崎岖的山路,驱车来到普定县化处镇沙包村肉牛养殖基地,在半山腰处,依山而建的一座现代标准化肉牛养殖场出现在眼前。

安顺康牛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李润介绍,在两年前,基地饲养的肉牛还不到40头,而现在的总量超过800头。

“公司最初主要是缺资金,没有规模,市场上没有竞争力。”李润表示,资金周转困难,是许多刚起步的养殖企业共同遇到的问题。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为了破解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融资贵等制约难题,2022年5月,安顺改革财政涉农产业资金投入方式,创新提出“2215”资金投入模式,引入市场主体,有效带动社会资本、金融支持助力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促农增收。

“我们按照‘2215’模式合作组建SPV项目公司——普定众鑫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由普定县农业集团投入财政资金665.8万元,安顺康牛公司投入社会资金665.8万元,银行贷款800万元,资金问题很快解决了。”李润介绍,从“单兵作战”到“合股共赢”,短短两年时间,养殖基地在原有基础上实现了扩群增量。

“此举就是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撬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发展。”市财政局总会计师、市涉农创新办主任吴小岭介绍,通过建立由农业龙头企业、地方农投公司、投贷银行、有关部门参与协商,组建以农业产业项目为载体的特殊项目公司(SPV公司)。而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组织方式实施农业产业项目,则充分发挥了国有资本的政策优势,社会资本的管理、技术、市场等优势,金融资本的资金优势和合作社、农户的本地优势,实现了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确保农业产业项目从规划、设计、融资、建设到运营的一体化专业管理。

一子落,全盘活。

一个个SPV公司涌现,充分发挥了财政涉农产业资金的杠杆效应,社会企业、银行等共同投入,释放安顺肉牛养殖产业发展活力。

2023年,全市肉牛存栏47万头,同比增长7.66%;出栏14.87万头,同比增长5.31%。全市牛肉产量1.93万吨,实现产值突破17.80亿元,发展肉牛家庭牧场1221个。

发展不止步,改革再深化。从破解养殖企业“担保难、贷款难、融资贵”,再到解决养殖农户最关心的“买牛贵、养牛难、卖牛累”问题。今年初,通过“公司+银行(保险、担保)+农户”联农带农机制,安顺创新推出“28安心养”肉牛养殖新模式,有效整合资源、打通堵点,为全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该模式参照按揭贷款购房模式,由养殖户支付20%首付款项,剩余80%由银行提供长周期低息贷款,引进龙头公司负责提供优质牛源和技术指导,实行订单养殖、保价回收。待肉牛统一回购后,养殖户再分期偿还贷款,有效解决了养殖户的资金、技术、销售等后顾之忧,实现产业发展多方共赢的良性循环,让农户真正实现安心养牛。

勇创新路天地宽。自“28安心养”模式推出以来,安顺积极推广、灵活运用“28安心养”联农带农模式,先后在关岭、紫云、镇宁、普定、西秀等县区不断壮大牛产业,实现肉牛扩群增量。

“以前想养牛,但因为没资金、没牛源、没销路,一直不敢养。”关岭自治县新铺镇藏田坝村养殖户吴礼修说,今年初,他只出资全部购牛款20%的费用,就买进了15头牛。“用小成本推动了我家发展肉牛养殖的大事业。”对于一年后的养殖收益,吴礼修信心满满。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500多年前,先哲王阳明谪居万山丛薄的贵州龙场,风雨交加之夜开悟知行合一之道,在他的《传习录》里提出“心所安处,才是良知”。从最初创新探索的“安心干”,到“安心住”“安心学”“安心游”“安心养”,再到正在探索的“安心办”“安心娱”“安心种”……坚持人民至上,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安顺送出的这一份份“安心”,只为让人民在“心所安处”,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来源:安顺日报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