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10月底,贵州已全面完成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前两阶段任务,所有登录数据的省、市、县三级审核已全面完成,共复查不可移动文物14852处,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2870处。目前普查已进入关键的第三阶段——数据审核与验收阶段。该阶段将依法认定、登记并公布不可移动文物,建立贵州省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目录,逐级验收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


在遵义市博物馆的文物普查数据审核现场,省、市专家与普查工作专班正集中对文物信息进行最终校准核定。截至当前,遵义市已完成2990处文物的省级数据审核。

遵义市“四普”办专班成员、遵义市博物馆馆员李昕介绍,为提升普查效率与数据准确性,当地结合遵义文物特点编制了操作指南,同时在现场普查中全面运用RTK(实时动态测量技术)、航拍无人机及移动采集终端等设备,让文物信息的采集更可靠、更高效。

针对数据审核中发现的共性问题,贵州省“四普”数据省级审核专家、遵义市播州区文物保护与研究所原所长刘世野表示,复核过程中主要遇到年代断代不准确、文物图纸缺失、简介内容不完整等情况,“我们已针对这些问题开展专项辅导,组织各市县对所有数据进行二次复核,确保文物信息的数据完整、准确。”


据悉,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自2023年11月启动,整体工作将持续至2026年6月。与以往相比,此次普查在文物分类认定上更趋科学,科技赋能特征也更为显著。

贵州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综合协调组组长、省文旅厅文物保护与考古处(革命文物处)处长张流保表示,下一步全省将重点推进以下工作:一是扎实开展实地验收,严格依规及时向社会公布普查成果;二是强化不可移动文物资源信息化建设,深化与自然资源、住建、交通、林草等部门的协作,共同构建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三是在全面掌握文物家底的基础上,针对政府机关决策、科研机构研究、社会公众了解等不同需求,提供分层分类的数据服务,让文物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记者: 陈杉杉 万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