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贵州省水利厅获悉,“十四五”以来,贵州通过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累计投资252.85亿元,成功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5万平方公里,预计2025年底全省水土保持率可达75.17%。
这一面积接近于两个贵阳市的土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标志着贵州在遏制石漠化、筑牢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取得了阶段性重大成果。
贵州是我国喀斯特地貌核心区,山地和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92.5%。由于土层浅薄、山高坡陡、降水集中,加上历史上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水土流失曾一度成为制约贵州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痼疾”,由此引发的石漠化更是被视作“地球的癌症”。
面对严峻挑战,贵州将水土保持与石漠化治理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五年来,全省整合水利、林业、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资金和力量,探索出“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多元治理路径。
通过实施坡耕地改造、营造水土保持林、水土流失图斑落地、清洁小流域治理、水土保持碳票交易等一系列举措,不仅有效固住了水土,更催生了生态与经济双赢的“绿色财富”。
位于黔西南州晴隆县的“二十四道拐”是著名的抗战公路,但其周边山区曾是石漠化的重灾区。记者近日在晴隆县莲城镇看到,昔日光秃秃的石漠化山坡,如今已披上层层绿装,绿树环绕间,一片片梯田错落有致。
“五年前这里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是当地水保站工程师王磊指着眼前的山坡回忆道,“山上石头多,一下大雨,黄泥水就裹着石头往下冲,不仅毁坏农田,还威胁山下道路和村庄安全。老百姓在地里刨食,广种薄收,日子过得紧巴巴。”
转变始于一场系统性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王磊介绍,治理团队没有采取简单的“头痛医头”方式,而是为这片区域量身定制了“药方”。
山顶“戴帽子”——在生态极度脆弱的山顶区域,实施封山育林,种植耐旱耐贫瘠的柏木、女贞等水土保持林,让山体“休养生息”。
山腰“系带子”——在山腰坡地,将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改造为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并配套建设蓄水池、排灌沟渠。同时,大规模种植经济效益高的脐橙、花椒等经果林。
山脚“铺毯子”——在山脚平缓地带,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发展高效农业。
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效果立竿见影。当地村民李芬家正是受益者之一。她指着自家一片绿意盎然的花椒林高兴地说:“以前种玉米,一年忙到头也剩不下几个钱。现在政府帮我们改种了花椒,树下还能套种矮秆作物。水土保住了,花椒长得好,去年光这一项就收入了两万多块钱。你看这山,绿了;我们老百姓的钱包,也鼓了。”
晴隆县的蜕变是贵州1.55万平方公里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据监测,经过治理的区域,土壤侵蚀模数大幅下降,林草覆盖率显著提高,昔日的“生态伤疤”正逐步转化为助力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
贵州省水利厅水土保持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贵州将继续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科学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确保“十五五”期间全省新增治理水土流失1.49万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到76.74%。同时加强治理成果的管护,让贵州的青山绿水持续释放生态和经济效益,为长江经济带和粤港澳大湾区的生态安全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弘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