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的指针指向2025年的冬季,“十四五”即将收官。回眸“十四五”,云岩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怎样的成绩?
“‘十四五’以来,云岩区在拼搏奋斗中开启了多元并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连续入选全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等。”11月10日,在市政府举行的云岩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专场新闻发布会上,云岩区委副书记、区长王黔说,“十四五”成就令人振奋。
从传统产业迭代,到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跨越千亿的标志性成就;从深耕文化底蕴、创新文旅体验、擦亮文旅名片,到成为全国市辖区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从“碎片化”到“系统性提升”城市改造,让老城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颜……在这场覆盖千行百业、跨越车间田野的实践中,云岩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市工作部署,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坚持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坚持落实“四主四市”工作思路,全力推进产城融合示范区、文化高地样板区、区域消费中心区、美好生活实践区“四区建设”,在拼搏奋斗中开启了多元并进、高质量发展的崭新局面。
促进“产业兴”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强产业就是强根基。
“十四五”以来,云岩区以“产城融合示范区”为目标,紧盯传统产业升级与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能。
云岩区产业布局多元,发展前景广阔。聚焦“一主一特”产业链精准发力,重点招引先进封测、智能传感器以及特种机器人、医疗器械等“两高一轻”制造业,打造“贵州工业设计城”项目,推动工业检测产业要素集聚。
在云岩产业园重点项目贵州工业设计城,入驻企业围绕贵州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针对企业在产品创新、市场竞争力提升等方面的痛点,从产品设计、品牌策划、空间设计到绿色材料应用等领域设计创新方案,推出黄果树瀑布旅游Ⅵ开发、白酒智能醒酒器、玄武岩纤维座椅、竹编音响、银饰键盘等30多项设计成果。
贵州工业设计基础较为薄弱,为了补上这一短板,通过粤黔协作,引入广东工业设计城管理团队,建设贵州工业设计城。截至目前,已集聚18家国家级、省级设计机构,联动7所高校共建人才基地,服务企业80余家,孵化成果40余项,34件作品亮相米兰设计周,成为贵州首个工业设计产业集聚区。
这是云岩区构建现代化产业的一个缩影。“十四五”以来,云岩区地区生产总值从“十三五”末的860亿元提升至2024年的1092亿元,“十四五”末可望达1150亿元,跨越900亿、1000亿、1100亿三个台阶,年均增长5.3%左右,成为全省三个千亿市、区之一,也是国土面积最小、经济密度最大的“千亿之区”,实现了跨越千亿的标志性成就。
数字的背后,是云岩区发展工业经济的有力举措,取得明显的工作成效——
传统产业迭代进阶,消费动能持续释放。汽车消费锚定高端化、品质化核心赛道,依托商业要素富集、配套体系完备的产业集群优势,汇聚奥迪、宝马、奔驰、大众等国际豪华阵营,集结华为问界、零跑等自主头部品牌,引进蔚来、名爵区域总部,预计“十四五”收官,规上销售额破40亿元,12家车企年销破亿元,外省市场贡献额超10亿元。街区消费依托非标商业串珠成链,推动烟火气、新潮流双向奔赴,17家首店纷纷落户,中华路商圈冲进全国35位,太平路“日咖夜酒”日均引流3万余人,民生路21家老字号日均8万人次品尝地道滋味,新印1950文商旅综合体迎客超1500万人次。如今的云岩区,车潮澎湃撞色街景烟火,新潮破圈交融老味底蕴,绘就消费升级的鲜活底色。
新兴产业能级跃升,数字经济强产惠民。数字经济实现规模效益双突破,规上大数据企业增至27家,营收跃升至40.65亿元。数据标注势头正劲,引进景联文、热热数据等龙头企业12家,从业人员超千人,迈向万人集群,数据标注成为家门口的“硬核饭碗”。AI应用深度落地,“黄小西”旅游大模型、爱信诺财税大模型惠及智慧文旅、财税场景,AI医保结算覆盖千万家庭,AI成为融入日常的“民生帮手”。
此刻的云岩区,产业冲劲与民生实感相携共进,数字经济撑得起经济脊梁。
唱响“文化强音”
绘就文化高地样板区
贯城河揭盖复涌、太平路焕新重启、新印厂1950再现生机……行走在云岩区的小巷老街,热闹时尚的“打卡点”与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谐共存,共同演绎着“老城蝶变”的精彩故事。
“十四五”以来,作为贵阳的城市原点和发展起点,云岩区围绕“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定位,全力实施“一河一道一片”项目,带动红色文化、阳明文化、历史文化、群众文化、民族文化共同发展。
“我们把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统筹起来融合起来,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考证挖掘、活化利用,通过实施‘一河一道一片’项目,揭盖复涌了贯城河太平路段和大十字广场段,让贵阳‘母亲河’全新亮相;贯通复现了历史城垣步道,让大西门、新东门等历史画面重回视野;改造升级了文昌阁片区,集中呈现最有贵阳烟火、最有贵阳味道的生活场景,获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王黔说,原来水沟上的太平路,一举从“老破旧”变身为“潮流街”,日均客流近4万人次,吸引众多市民游客打卡消费;已经外迁闲置的新印厂一举从“老工厂”变身为“文创园”,获得“贵州省夜间消费聚集区”称号,成为承载贵阳工业文明时代情怀的文化新地标。
云岩区还不断探索创新文化新IP新标识。
每周五,在云岩区文昌阁古城墙下,灯光与星光交相辉映,日晷广场上站满了翘首以盼的观众,准备享受一场激情四溢的音乐盛宴。
这是云岩区在文昌阁首创的“路边音乐会”,两年前,路边音乐会从这里发源。两年来,这场“零门票、零商业、零距离”的音乐盛宴持续升级,备受市民游客赞赏,线上曝光超15亿次,被赞为“装点了贵州特色的‘诗和远方’”,成为全国基层文化创新的典范,与“村超”“村BA”并称贵州群众文化三大超级IP。
石板地、古城墙,架子鼓、电吉他……历史建筑与现代旋律的碰撞,给市民游客带来惊喜,也为贵阳这座旅游城市增添魅力。
今年5月,贵州民族团结大巡游在筑城街头上演,26个方阵近3600人的巡游队伍沿中华路、遵义路行进至筑城广场,在这个2.3公里长的“城市T台”上,各族儿女用轻盈的舞姿、悠扬的乐声和绚丽的服饰展现“最炫民族风”,再现20年前万人空巷的盛况,以“行走的非遗”唤醒了沉睡已久的城市记忆。
营造新场景
构建区域消费中心区
年初,位于云岩区未来方舟的越界影城踩上“风火轮”,上演了从“日均百人”到“观影天花板”的现实版逆袭,打造了“影旅融合”的新场景。
越界影城于2018年斥巨资引进国际领先的放映设备,打造了含4D动感、专业儿童在内的多个特色影厅。其中,IMAX影厅拥有超大银幕和震撼音效,让观众仿佛置身于电影场景之中。随着动画电影《哪吒2》引发观影热潮,叠加影迷对沉浸式观影体验需求的持续升级,这套观影配置历经七年迎来了高光时刻,在行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了从门庭冷落到一票难求的跨越式发展。
越界影城“火”了之后,云岩区用越界影城的“票根”与贵阳市300多户各类商家联动,打通了交通、住宿、餐饮、零售、景区等影旅融合产业链。
“拿一张票根游贵阳!云岩区宠粉还没完。”湖南影迷李丽放原本只想来看场电影,却被其他消费场景吸引,“凭票根吃火锅、喝咖啡、逛酒吧、住酒店、游景区,享减免优惠,到一家酒店吃自助餐竟然还能报销电影票。”
“为一块屏,赴一座城”,美食之城、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等美誉进一步释放云岩区经济增长新动能,成功将电影热度转化为城市热度,“影旅融合”这一创新性实践得到生动诠释。
“十四五”以来,云岩区围绕消费领域的新形势新变化,聚焦提质核心商圈、打造特色街区、丰富业态玩法,打造了一批非标商业,太平路街区、新印1950成为全省城市文旅和夜间经济“新地标”。倾力支持新消费业态发展,精品咖啡、精酿啤酒、精致餐饮声名鹊起,文昌阁“咖酒迷宫”成为生活方式“新风尚”。创新推出“老贵阳·城厢街市”品牌,焕发了民生路、虎门巷、友谊路等老街巷的新活力,让更多市民游客在走街串巷中寻味老贵阳。
在这些新消费场景和新生活方式的引领下,以喷水池为核心的中华路商圈活力强劲,跻身全国商圈商业力百强第35位。2021年至2024年接待游客数、旅游总收入、过夜游客数均实现增长。
云岩区已成为外地游客畅游“多彩贵州”、感受“爽爽贵阳”的必打卡点。
厚植民生福祉
建设美好生活实践区
在云岩区茶园城中村改造项目现场,机械轰鸣、塔吊林立,工人们正在紧张施工。这个总建筑面积达38万平方米的改造项目,将彻底改变698户居民的居住环境。
按照规划,改造后的茶园片区将配套建设幼儿园、小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养老机构、便民市场等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项目预计2026年全面竣工,届时将惠及5000余名群众,实现从“忧居”到“优居”的历史性跨越。
“十四五”以来,云岩区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政府财力向民生集中,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5%以上用于民生领域,五年来累计投入超230亿元。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创业扶持等政策举措、推进“一圈两场三改”等民生实事,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民生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十四五”以来,云岩区坚持改善市民生活环境,提升教育医疗服务水平,免费开放黔灵山公园,加力实施城中村、棚户区和老旧小区改造,改造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惠及17万人。
守牢守好生态底线。云岩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活配套吸引了大量人口集聚,“十四五”以来,全区净增常住人口13.4万人。云岩区成为全省首个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的区县,连续六年上榜“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云岩区全方位搭建就业服务平台、落实创业扶持等政策举措,促进4.4万名高校毕业生留筑发展,新增城镇就业18.89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万元大关,连续四年领跑全省全市。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牵动着社情民心。“十四五”以来,云岩区教育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突破。荣获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全国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全国教育评价改革重点突破试点单位等多项“国字号”招牌;在全省率先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认定,新建、改扩建学校及幼儿园27所,高标准建成鹿冲关K12教育示范区,新增学位两万个,随迁子女100%就读公办学校,有效缓解“入学难”问题。
记者 易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