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绣里淘+村T”模式带动6100余种非遗产品年销售额破亿;贵阳礼物“非遗金镶宝五凤冠”系列文创产品持续走红……如今的贵州,文化正挣脱“博物馆展品”的桎梏,在消费市场掀起极具地域特色的国潮新风尚。
流量IP的场景化赋能,是这场文化突围的关键。“‘村BA’一火,三年积压的银料全卖光了!”黔东南州台江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吴国祥的银饰工坊里,锤子敲击声清脆有力。借“村BA”赛事东风,当地通过“资金+流量”双重扶持,搭建11家非遗工坊。截至8月,全县生产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超1200万元。
凯里市,6100平方米的“绣里淘”集市内,游客络绎不绝、精心挑选。摊主们秉承着“老绣新做”理念,“破线绣”“打籽绣”等非遗技艺融入发箍、挎包、围巾等,把花鸟鱼虫等民族图腾解构为时尚纹样,让传统工艺有了“烟火气”。而全网话题播放量超130亿次的贵州“村T”,则与“绣里淘”形成“秀场引流、集市变现”的共赢模式——“村T”以潮流设计打响名气,“绣里淘”以线下体验承接消费,600余家民族服饰商户订单量增长,并在国庆中秋长假期间衍生出“村T”火锅、咖啡、文创、研学等产品,为地方经济注入强劲动能。
曾被贴上“老古董”标签的非遗技艺,如今凭借传统与现代的创新融合,逐渐蜕变为年轻人追捧的潮流符号。而在新消费以情绪价值为主导的当下,潮玩、盲盒、手办等看似“无用”的商品成为热门选择,开辟出新的竞争赛道。
“我本来只是冲着乐队来的,结果被这些文创‘圈粉’了。”在“黄小西”T²音乐与艺术节上,北京乐迷赵深手捧“黄小西”水杯感慨道。“黄小西”融合贵州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与潮流艺术形成“活态IP”,正以盲盒、手办等形态进驻景区,精准击中当代人对情绪价值的渴求。
引发全球关注的“小怪物”Labubu潮玩,2024年为泡泡玛特创下30.4亿元营收。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敏锐捕捉潮玩风口,借力东西部协作将Labubu生产线下沉至乡镇,创新打造“微工厂”模式,构建起“一小时产业圈”。当地现代化工坊日产能突破10万件,今年前五月产值高达5800万元,其中六成订单直抵海外。
从地方集市到国际舞台,贵州正利用多渠道展示让文化瑰宝跨越山海。今年6月深圳文博会,“非遗金镶宝五凤冠”系列文创惊艳全场。这款以遵义明嘉靖年间文物为原型的作品,融合花溪苗绣与花丝镶嵌技艺两项国家级非遗技艺,其立体式冰箱贴需28套模具打造368个配件,手工镶嵌的46颗珍珠晃动时尽显“凤舞九天”之美,即便预售也让游客争相下单。
在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暨2025国际版权论坛上,25家贵州企业携1200余件版权精品参展,其间“蜡染耳环”“侗布笔记本”成为社交平台热搜焦点。
从深山工坊到国际舞台,从文物展品到生活潮品,贵州国潮的崛起,正是文化自信在消费领域的生动体现。当传统文化走出历史语境、与现代生活深度对话,当民族元素打破地域边界、与世界审美精准契合,贵州的文化瑰宝便不再是静置的标本,而是成为新的生产力,更成为支撑文旅体融合发展的一砖一瓦。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袁蓠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