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麻、石斛、淫羊藿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单品加工产值均突破10亿元
贵州中药材卖出品牌卖出价钱
在2025年国际(亳州)中医药博览会暨第41届全国(亳州)中药材交易会期间,贵州中药材产业达成超3.95亿元销售订单。近年来,贵州中药材的招商效果频频超出预期,成为“贵药”品牌走出深山的鲜活注脚。
目前,贵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00万亩,培育10万亩以上种植大县33个,天麻、石斛、淫羊藿种植面积全国第一,太子参、薏仁米掌握全国市场定价权。从种植端到加工端再到基地共建,贵州中药材产业正精准发力,迈向高质量发展之路。
种植端:从“野性生长”到标准把控
在毕节市七星关区白马山种植示范基地,面上被覆盖了一层稻草的天麻,宛如藏在地里的“金疙瘩”。
“基地面积2000亩,种植乌杆、金红杆等7个品种,采用仿野生种植技术,种出来的天麻品质好、价值高。”贵州两山天甄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涂梅说。
目前,毕节市有129万亩天麻种植基地,其中近40万亩采用林下仿野生栽培技术,模拟自然生态让天麻“野性生长”。
这种“不施肥、不打药、不人工干预”的种植模式,不仅保留了天麻的天然药性,更通过数字化溯源系统实现“一麻一码”,每一株药材都可追溯至具体山头,让消费者更放心。
铜仁市江口县以淫羊藿为突破口,建成全国最大的标准化育苗基地,年出种苗3000万株,2万多亩林下种植基地通过ISO国际标准认证。这里出产的淫羊藿,有效成分含量较普通品种高出30%,成为国内外药企争相采购的“抢手货”。该县淫羊藿种植面积预计在明年扩至3万亩,综合产值突破10亿元。
“中药材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质量不合格是废草。”省中药材产业专班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省将把握“质量为王”这个关键点,切实提升优质药材生产能力。
深加工:从原料供应到品牌突围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黔东南州施秉县城关镇的贵州三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在该公司的产品展示厅里,太子参刺梨饮料、太子参中药材饮片等依次陈列。
“公司在施秉有上千亩太子参基地,带动1.3万户群众增收。”贵州三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公司拥有四条现代化生产线,大大提高了太子参附加值,强化了产品市场竞争力,让农户种得出、卖得好。
如果说种植端是“贵药”的根基,深加工则是其腾飞的翅膀。
在毕节天麻产业园,一条集“种植-加工-研发-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已初具规模。这里不仅生产传统的天麻干品、天麻粉,还开发出了天麻酒、天麻面膜、天麻含片等60余款深加工产品,年产值突破20亿元。
目前,贵州正以“百亿级”产业规划为引领,推动中药材从“卖原料”向“卖产品”“卖品牌”转型。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建设加工园区、培育知名品牌,贵州中药材加工转化率已从2020年的45%提升至2025年的65%,天麻、石斛、淫羊藿等单品加工产值均突破10亿元。
基地共建:从被动供应到主动引领
在亳州中药材交易会上,贵州与全国20余家药企签约共建4.1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这一数字背后,是“下游找基地”的产业逻辑。
黎创药业与北京昊园药业、和盛堂药业等5家企业签约3.05亿元,重点推动贵州天麻、太子参在北方市场流通;
贵州双壶堂药业与云南宗顺生物、四川天植中药等5家企业签约5000万元,以中药饮片采购为主,实现西南、华南、华东、西北区域全覆盖;
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的淫羊藿基地,与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虎耳草基地,双双入选“贵州省中药材种植GAP基地重点培育名单”。
“过去,药企愁找不到好药材;现在,贵州主动建基地、定标准,让双方合作更紧密。”一位参会的贵州药企代表感慨,这种“以需定产”的模式,不仅解决了药材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更让贵州中药材从“被动供应”转向“主动引领”,以“订单农业”模式倒逼种植端标准化。
为推动“贵药”品牌化,贵州出台系列政策:对获得GAP认证的基地给予补贴,对深加工企业减免税收,对参加国内外展会的药企提供差旅补助……
“我们将持续优化政策,为合作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种植到加工,从企业到市场,贵州正以全链条支持,让中药材“卖出品牌、卖出价钱”。(记者 邓钺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