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记者从省生态环境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联合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我省已查明物种丰富度达2.4万余种,居全国第4位,全省90%以上的自然生态系统和85%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就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的重要生态屏障,我省独特的地理环境,优良的生态环境,良好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不仅赋予了多彩贵州丰富的自然景观,更是维持全省生态平衡、提供生态服务、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及保障人民福祉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我省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以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为目标,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与修复,大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主流化进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全面提升。
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完善。《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等相继印发实施,为我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明确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严格落实野生动植物保护、自然保护地等领域法律法规,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立法研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出台全国第一个省级工作机制——《贵州省自然保护地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破坏问题线索处理处置工作机制》,被生态环境部向全国转发推广;探索建立行刑衔接机制,“保护贵州特有鱼类斑鳠及其栖息地生境”入选最高法典型案例。
强化执法监管推进问题整改。2017年以来国家移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43个重点问题全部完成整改,“绿盾”问题整改纳入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考核且连续4年得满分。深入开展“昆仑”“春风”“清风”“平安长江”和打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等专项行动。扎实开展严防外来物种入侵三年专项行动,利用现代技术监测提高外来物种监测效率和准确性。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赤水河流域鳗鲡、红唇薄鳅等消失多年的“土著”鱼类重现。
多措并举全面提升保护质量。就地保护不断优化,优化整合后全省自然保护地237处,总面积达177.05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0.05%,各类自然保护地的保护范围涵盖了全省重要的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十四五”以来,推动武陵山区遵义、铜仁2市17县实施武陵山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修复试点工程,重点实施保护保育、功能提升、生态修复建设等重点山水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面积达32万余亩;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指标纳入生态示范创建指标体系,稳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通过生态示范创建引领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具体实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瑶 张警 徐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