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贵州明确,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演进方向,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具有强大发展动能,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
当前,推动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稳步推进并取得扎实成效,但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一些关键因素依然存在。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不断加大。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构筑竞争新优势?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然选择。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因地制宜。应该看到,贵州各地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发展重点难点千差万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必定会表现出一定的地域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避免盲目跟风“求新”。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慢不得更急不得,脱离实际“一哄而上”,盲目“求新”带来的必然是产业“千篇一律”,资源浪费和要素低效率配置等。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过程中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要立足全球、全国和全省,搞清楚自己的特色和竞争力在哪里。
近年来,贵州聚焦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培育了以酒烟煤电等传统产业为基本盘,以大数据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及电池材料、航空航天及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为生力军的十大工业产业体系,这些都是贵州的优势所在,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各级各部门要以此为基础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符合自身发展的路径。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忽视甚至放弃传统产业。“新”往往作为“旧”的对立面出现,但从产业本身来说,“新”“旧”并非对立的两极。贵州传统产业种类多、体量大、市场广、产值高,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局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可以说,相较于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在全省经济中长期占据基础地位,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目前来看,贵州传统产业仍具有较强竞争力,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把传统产业简单“一弃了之”,而是要因地制宜,立足已有产业基础,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通过技术、要素、制度等创新,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产业焕发新的生机活力,重塑竞争新优势。
当前,也要坚定不移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富矿精开”闯出一条发挥能矿优势、壮大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加快打造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近年来,贵州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力支撑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但也要清醒看到,全省科技资源薄弱的短板依然突出,创新能力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必须强化补短板意识,走出一条特色科技强省的路子。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对于贵州而言,以科技创新更好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我们走差异化创新路子,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突出问题和关键瓶颈,高效配置创新资源,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和潜力。
久久为功,善作善成。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着力点,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因地制宜点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引擎”,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