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贵州印发《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聚焦“四个面向”和实施主战略、实现主定位,进一步推动新时代全省科学技术普及事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全省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到12%以上,加快缩小与全国的差距,有力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
创新产生于适宜的文化氛围里,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从科技发展态势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推动科技与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营造科学理性文明和谐的社会氛围,离不开科学普及的关键推动。从贵州实际看,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贵州实践,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更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提高和全省科普能力提升。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近年来,贵州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以及各类科普手段等,推动科普工作取得长足发展。贵州发展的“黄金十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十二五”到“十三五”实现翻番。2022年全省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9.13%。
但也应看到,与2022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2.93%相比,贵州仍处于全国落后梯队,且离2025年达到12%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当今世界瞬息万变,各个领域的更新可谓“一日千里”,我们要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加快推动新时代贵州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齐飞,形成科创科普“双向奔赴”的新局面,助推全省公民科学素质提升,进一步缩小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的差距,更好地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
科普伴随科技创新而生,也驱动科技创新不断向前。发挥好科技创新对科普工作的引领作用,以及科普对科技成果转化的促进作用,是推动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关键。贵州既有“中国天眼”等大科学装置,也有三线建设、航天航空、桥梁建设、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这些科技资源都是科普的“富矿”。我们要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打通“科研-科普”链条,促使知识从在科研院所内部流动转变为向全社会外溢,提升全社会创新效率。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爱因斯坦认为,好奇心是科学工作者产生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实践也证明,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往往源自科学家探究自然奥秘的好奇心。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是科普的重点人群。呵护好他们的好奇心,激发科学兴趣,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有助于更好地培养更多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我们既需要为青少年接触科学创造条件和机遇,也需要不断创新科普形式,让青少年真正学到知识、爱上科学。
营造重视科普的社会氛围,对推动科学普及和公民科学素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要加快构建大科普发展格局。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科普工作覆盖了经济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共同完成。此次贵州出台的政策,从各级党委和政府、各行业主管部门、各类学校和科研机构、企业、各类媒体平台、科技工作者等多个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务实举措来完善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希望各方充分压实责任、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科普高质量发展。
当前,科学技术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我们要始终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提供强大支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评论员 袁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