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遵义

破解“林改四问”!遵义“引资入林”激活发展新动能

9月17日上午,遵义市红花岗区深溪镇永安村林下仿野生金线莲种植基地里,连片白色大棚顺着坡地铺展,棚内苗床上一株株金线莲舒展叶脉,金黄脉络在阳光下若隐若现。

村民钟侯群指尖捏着纤细的幼苗,小心翼翼栽进苗床——这双曾常年握锄头的手,如今多了份细致。“去年4月起,我就在这里务工,每天工资110元,不用出远门,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钟侯群对记者说。

一年多前,这片740余亩的山林还只是普通林地。2023年12月,贵州省闽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进驻深溪,次年3月便启动金线莲种植。

“金线莲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全草可入药,但繁殖率低、对生长环境要求苛刻,野生资源十分稀少。”公司副总经理廖赞秋表示,深溪的气候、土壤和林地资源,能还原金线莲的自然生长状态,实现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最大化。

走进种苗组培工作间,“科技感”扑面而来。工作人员身着无菌服、手戴橡胶手套,用镊子轻轻夹取金线莲母本,剪成小段后,精准放入装有培养基的玻璃瓶中。

“从培养基配制到母本接种,半点马虎不得,成品还得在隔离室观察3到15天,合格后才能进入光培室。”廖赞秋指着光培室里数层高的架子说,每层架子上的种苗瓶里,嫩绿的小苗正借着调控好的光照和温度茁壮成长。

这份“精细”换来了实打实的收益。“鲜品每斤市价在500至800元之间,深加工成饮片、提取物后,附加值直接翻番!”廖赞秋透露,今年以来,公司营业额已突破800万元,正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方式,将周边的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企业增效与农民增收。

从闲置林地变身林下“聚宝盆”,正是遵义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拓宽“引资入林”渠道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遵义市聚焦“林改四问”中“钱从哪里来”的核心命题,以金融创新、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破局”,让沉睡的森林资源变成了“活资产”。

紧扣林业资源禀赋,引导银行机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金融“活水”精准滴灌,破解林业融资难题——

出台《遵义市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推动“林字号”金融产品落地;赤水农信联社将“退耕还林”“耕地保护”等绿色收益纳入整村授信指标,为3.2万户农户增信1亿元;创新“赤水竹e贷”,累计支持15家竹企,贷款余额达2260万元。

截至今年6月末,全市银行机构支持林业产业贷款余额突破63亿元,累计发放涉林贷款超10亿元,“金融活水”源源不断滋养林业根系。

依托364万亩竹资源、480万亩特色林业产业基地,围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生态康养等重点领域“筑巢引凤”,精准招商引资,为林业产业寻找“新伙伴”——

培育46家省级龙头企业、建成161个林下经济示范基地,让本土产业“强起来”;引进贵州兴常美、贵州竹塑等企业,发展“以竹代塑”产业,建成竹浆模塑产业园与精深加工园区,开发竹建材、竹家居等6大系列300多个品种。

今年以来,全市签约林业相关项目44个,签约资金46.53亿元,“新伙伴”带着技术与资金,为林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与此同时,政策资金“加持”,给发展增添“硬支撑”。今年以来,累计争取中央和省级资金14.69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78亿元、中央转移支付资金9.45亿元、省级资金2.46亿元,精准投向乌江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水源涵养生态修复等重大项目,既守护了生态,又夯实了林业产业发展“根基”。

“以前守着‘绿水青山’难寻‘金山银山’,现在‘引资入林’打通了渠道。不仅让林农鼓起了腰包,更给林业产业注入了可持续发展动力。”遵义市林业局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负责人杨京表示,该市将继续完善林地流转机制,培育壮大一批优强企业,打造一批高产高效示范基地,推动林业产业全链升级,让更多像金线莲这样的林下“金叶子”长成富民强市的“大产业”。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徐涛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