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哪儿是卖酒,这是卖神仙日子吧?
初秋的赤水河泛着粼粼波光,空气里飘着微醺的酒香。老王站在茅台镇河畔,使劲揉了揉眼睛。他面前矗立着一座既像传统酿酒工坊、又似当代艺术展馆的建筑,恍惚间以为自己闯进了某部科幻电影的片场。“乖乖,这是要上天啊!”这位喝了半辈子白酒的老饕,用浓重的河南腔喃喃自语。
他走进名为“衡昌烧坊”的酒庄,一股复合型气息扑面而来——左边是冒着蒸汽的古法蒸馏器,酒糟味浓郁扑鼻;右边墙上却挂着一幅标价不菲的当代油画,松节油的气味淡淡萦绕。几位身着汉服的姑娘正举着手机在酒坛前自拍,不远处,一位外国游客正捧着酒碗端详上面的纹饰。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完成了奇妙的交融。
茅台镇的这场“变形记”,只是遵义白酒产业深刻变革的一个缩影。
掠过赤水河谷的陈年酒香,再穿过1964文化创意园里刚磨好的咖啡豆,两种香气在空中打了个旋儿,最终落在行人的杯口——这是遵义最新款“城市特调”的前调。这座因遵义会议和酱香酒闻名遐迩的城市,正悄悄把咖啡“酿”出了新味道。据统计,8月22至24日,仅1964文化创意园区就已涌入近10万游客和市民,日均消费突破24万元。
“我们不仅产酒、卖酒,更在经营一种酱香生活方式。”遵义市工业和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指着产业地图介绍。根据规划,到2025年,遵义将建成15个沉浸式酒庄、2条美食美酒街区,“白酒+文旅+康养”的立体生态模式正呼之欲出。
随着白酒行业进入新一轮调整期,面对需求放缓、价格下行等挑战,遵义选择主动拥抱变革。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这座城市正在完成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的华丽转身,蹄疾步稳地推动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和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核心区的建设。
变革的背后,是一套完善的顶层设计。遵义在衔接省级规划的基础上,编制了《遵义市酱香白酒全产业链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35)》及酒用包装、红梁、酒旅融合等配套规划,从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角度统筹推进产区建设。2024年,遵义规上白酒企业完成产量27.4万千升,实现工业总产值1408.2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质量品牌建设同样不容忽视。遵义每年组织制曲、酿造、品评专家到重点涉酒产区及企业开展生产指导,督促企业抓好酱香白酒新国标的贯彻执行。以世界级品牌茅台为核心,带动习酒、珍酒、国台等区域品牌协同发展,构建起“产区标识+名优企业+优质产品”的产区价值表达体系。
在产业规范发展方面,遵义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稳步有序完成“三个一批”综合治理,实现了节水、降污“双降”。同时不断完善治污体系,推进各产区白酒废水处理厂建设和改造升级,基本形成“厂内治理+大企业独立治理+分布式片区治理”的综合治理体系。
助企纾困也是遵义政府的重要工作。通过积极向上推荐项目,帮助白酒企业争取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和新型工业化基金约6.47亿元。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协调,帮助企业解决融资3000万元。在销售环节持续开展“点单式”精准对接活动,全力为企业做好“背书”站台服务。
展望未来,遵义市将聚焦建设全国重要的白酒生产基地和打造世界酱香型白酒产业核心区,持续为企纾困、助企促销售、构建酱酒消费场景、引导白酒营销变革、维护产区市场环境、巩固白酒首位产业地位。
夜幕降临,茅台镇的灯火次第亮起。老王坐在酒庄外的露台上,品着一杯醇厚的酱香酒,望着赤水河两岸的璀璨灯火,不禁感叹:“这喝的哪是酒啊,喝的是文化,是生活,是一整个遵义城的蜕变与新生。”
从单一的酒品销售到生活方式的全面呈现,遵义的白酒产业正在书写属于自己的新传奇。在这片飘着酒香的土地上,传统与现代交融、产业与文旅共舞,酿造出一杯杯醉人又醉心的“城市特调”。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邱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