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走进位于铜仁市松桃自治县盘石镇的黔东草海景区极目远眺,翠绿的草甸微风拂过,草浪翻滚,牛羊在其间悠闲吃草,恍惚间还以为闯入了内蒙古高原。
黔东草海始建于2010年,曾由贵州梵净山科技牧业有限公司管理,用于发展肉牛养殖。然而,随着公司的倒闭,1300余亩土地失管、租金拖欠、环境恶化的“老大难”问题,这里成了远近闻名的“贫瘠牧场”。
“我们党委成立专项工作组,历时3个月完成与原企业的经营权协商移交,将土地及荒山经营权正式划转桃古坪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松桃县盘石镇党委书记石晋勋介绍。
以组织优势破解发展难题,为资源盘活提供根本保障,也为黔东草海的“重生”按下了启动键。
当地党委大力发挥环草海村(社区)党组织作用,建立黔东草海开发党建联席会议制度,打破区域开发限制,重点解决历史遗留边界开发问题,通过“党员包户”机制,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平稳过渡,为后续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构建“政府引导+集体主导”的治理新格局只是破局的第一步,打造“文旅融合+ 产业联动”的发展新引擎才能为资源盘活提供根本保障。
盘石镇创新“镇党委+村党支部+强村富民公司+农户”四方联动机制,其中镇党委统筹政策衔接与资金整合用于基础设施升级,村党支部牵头组织村民投工投劳;强村富民公司负责专业运营,农户以土地经营权或劳动力入股参与分红,形成 “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利益共享”的治理闭环。
在组织的带动下,盘石镇党员干部迅速行动,积极发动群众力量,对黔东草海进行了全面彻底的改造升级。
“立足苗族文化与草原资源禀赋,升级基础设施,构建多元化业态体系,推动单一资源向复合产业升级,才能吸引外地游客驻足停留、流连忘返。”石晋勋说,一场以“盘活闲置资源、激活乡村经济”为主题的振兴行动如火如荼地展开。
为实现“看在草海、玩在草海、吃在草海、住在草海”,黔东草海景区深度挖掘苗族文化元素,打造“三大体验场景”,民俗体验场景推出苗歌对唱、苗舞表演、苗酒品鉴等活动,每周举办特色文艺演出2场;休闲度假场景开发滑草、露营、摄影写生等项目,配套帐篷营地60顶、烧烤区12个;研学教育场景结合喀斯特地貌与草原生态,开发中小学生研学课程3套。
“同时,我们还依托原有3个黑山羊繁育基地、2个肉牛养殖场,开发‘牧场观光+畜禽认养’项目,游客可现场认购活畜或定制农产品;建设特色农产品展销区,集中销售苗家腊肉、生态米等特产,带动200户养殖户产品溢价30%以上,推动种养产业与旅游深度融合。”石晋勋告诉记者,这种“养殖基地变观光点、农产品变旅游商品”的转型,使产业链价值提升近2倍。
随着黔东草海的名气越来越大,游客源源不断地涌入,也为当地村民带来了致富新机遇。
为了让村民更好地依托黔东草海增收,盘石镇政府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免费为村民提供创业培训等。建立了“租金+薪金+股金”三重收益体系,村民土地流转年均获租金350元/亩,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从景区收益中提取15%作为公益金,用于村内公益事业,剩余收益按“合作社40%、村民 60%”比例分红,户均分红达860元。
“盘活闲置资源不是目的,通过多元利益联结机制,让群众成为黔东草海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增收致富,过上好日子才是目的。”盘石镇党委副书记龙长海说。
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当地村民龙秀莲在草海开了一家小吃摊。“刚开始生意一般,一天只能赚几十块钱,后来我发现游客喜欢吃我们本地的特色小吃,就做凉粉、烤玉米、腊肉串,预计一年能赚个六七万元,比以前种庄稼强多了!”龙秀莲笑着说,现在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她的小吃摊就挤满了游客。
目前,盘石镇围绕黔东草海发展了19家商户,包含露营、滑草、食杂货、旅拍、烧烤、梵净抹茶精酿等多样化经营内容,其中10多家商户日收入达1000元以上,带动200多名村民就业。
“黔东草海没改造好之前,我每天的收入不足10元,现在改造好了,游客来了,我每天营业额超500元,还带动了8名村民一起来经营烧烤摊。”盘石镇芭茅村村民龙燕说。
回溯往昔,盘石镇曾是典型的喀斯特荒山荒坡。裸露的岩石、稀疏的杂草,不仅让土地失去了生机,更因水土流失严重,制约了当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们还建立生态文旅循环互补机制,每年从黔东草海营业利润中拿出3%用于生态再修复和植被绿化美化,实现生态保护和生态变现的双重共赢,全力推动‘修复与开发并举、保护与利用共生’,充分释放黔东草海生态红利。”龙长海说。
“以前我们村年轻人都是出去打工,现在好多人又回来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还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桃古坪村党支部书记龙政权说,黔东草海不仅让荒山变绿了,还让村民的腰包变鼓了,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实实在在的“金山银山”。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张良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