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节,晨雾如薄纱缠绕着黔北山区的连绵峰峦,毕威高速公路旱莲花服务区静卧在群山之间。晨曦微露,薄雾散去,服务区屋顶、车棚、边坡及空地上的一排排光伏板开始运转,吸收一缕缕阳光转化为清洁电能。
旱莲花服务区利用屋顶、边坡等空间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
“这个看似普通的高速公路服务区,是一座集成了‘风光储充一体化’清洁能源系统的微型绿色电站。”在服务区光伏车棚下,贵州毕节高速发展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杨小虎向记者介绍,服务区通过利用屋顶、边坡等空间资源,建设了总容量2.26兆瓦的分布式光伏和小型风电设施,配合储能系统,实现了能源的自发自用、余电上网。
10月15日,交通运输部公布第二批公路水路典型运输和设施零碳试点(交通强国专项试点)项目名单,旱莲花服务区成功入选,成为全国12个之一、贵州首个入选的高速公路零碳试点服务区。
旱莲花服务区航拍
2021年,在贵州高速集团“交能融合”战略指引下,毕节高速发展有限公司以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为示范试点,充分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以及沿线闲散土地资源,启动毕威高速路衍分布式光伏项目,盘活高速公路沿线资源,促进绿色低碳交通生态建设,为贵州“交能融合”发展提供实践支撑与示范效应。
该项目位于毕节至威宁的高速公路沿线,全长约125公里,平均海拔1900米,风光资源禀赋优异。项目总体规划装机规模92兆瓦,总投资约3.3亿元,有效盘活利用沿线边坡、匝道圈、服务区、隔离带、停车场遮阳棚等可利用土地1590余亩,分两期建设。
其中,旱莲花服务区零碳试点项目作为一期的核心示范工程,历经前期的缜密规划、实地勘测与研究设计,于2023年进入实质性施工阶段,并于2024年成功并网发电。建成了以“风光储充一体化”为特色的清洁能源系统,包括2.26兆瓦分布式光伏、微风发电、696千瓦时储能及全液冷超充桩,并依托智慧能碳管控平台实现高效运维。
微型竖直轴微风发电设备
服务区内,一台微型竖直轴微风发电设备迎风轻旋,与光伏形成互补。“微风发电设备具有噪音小、安全性高、对环境影响小等特点,与光伏发电形成有效互补,实现全天候清洁能源供应。”杨小虎说,储能系统在白天储存多余电能,在夜间或极端天气条件下释放电能,有效保障服务区24小时稳定用电,解决了新能源发电间歇性问题。
今年1月,该服务区构建了集数据采集、监测分析、智能调度于一体的智慧能碳管控平台。平台实时采集2079块光伏组件、储能设备、充电桩等能源设施的运行数据,运用大数据算法进行用能分析和预测,实现“发电-储能-用电”的精准匹配和动态优化,确保关键设施持续供电不低于8小时,极大提升了供电韧性与运行效率。
智慧能碳管控平台
采访时,几辆新能源货车正在服务区充电,充电桩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实时记录着每一度绿电的流动。
旱莲花服务区建成能源自给的绿色充电站及配套服务,7台华为全液冷超充桩可将充电效率较传统充电桩提升30%以上,最快可实现“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极速体验,有效缓解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
新能源货车正在充电
据统计,该项目年均发电量约221万度,除满足服务区自身年均约56.6万度的用电需求外,余电还可上网产生经济效益。杨小虎算了一笔“生态账”与“经济账”:
“旱莲花服务区能源自给率超过90%,每年可节约用电成本约20万元,年并网售电创收约59.7万元。项目实现了显著的碳减排和环境改善效果,年节约标准煤829.9吨、减排2068.5吨,相当于2636辆家用轿车全年碳排放总量。”
杨小虎表示,目前正积极推进毕威高速路衍分布式光伏项目二期建设,将把这种“零碳”模式复制到沿线服务区、收费站,致力于打造整条“零碳示范高速公路”。
旱莲花服务区利用屋顶、边坡等空间资源建设分布式光伏
旱莲花服务区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作为先行先试的“样板工程”,一朵“旱莲花”的零碳绽放,成功验证了“风光储充一体化”模式在高速公路场景的可行性。目前,毕威高速的零碳实践正辐射至兴义、安顺、都匀、六盘水等多地,形成一条条绿色经济动脉,串珠成链,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来源:贵州交通广播、贵州高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