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黔西南

非遗“触网”美食“出山”,黔西南“电商+”激活发展新动能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贵州兴义万峰林独特的喀斯特峰丛之上, 位于双生村的晴隆布依垚文化体验馆里,工作人员已开始为上午的直播做准备。不远处,“峰潮集”里的三碗羊肉粉店已是热气蒸腾,浓郁的羊汤香气与直播间里的呼唤声交织,共同开启了这个西南小城充满活力的一天。

“大家看,这款挎包的纹样源自布依族的传统图腾,但造型更符合现代审美。”布依垚的直播间里,主播正细致展示产品。而在几年前,布依族妇女精心制作的服饰大多只能在本地集市低价出售。一套耗费数月心血的作品,往往只能换来微薄收入。

转变始于电商。布依垚成立电商运营部后,在万峰林设立直播销售点,如今保持着每天四场的直播频率,让民族文化通过网线走向世界。

在布依垚的产品陈列区,传统与创新完美融合。手织土布遇见现代设计,古老刺绣装点时尚单品。这种“保留核心、大胆创新”的理念得到了市场热烈回应。“清溪”系列服饰自去年6月上架以来已销售超5000件。今年5月,定制顾客查磊身穿“清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巴塞罗那总领事馆亮相,布依文化正自信走向世界舞台。

同样迎来转机的,还有那碗飘香三十余年的兴义羊肉粉。

“这是我们现熬的羊骨高汤,收到后只需简单三步,就能还原地道兴义羊肉粉!”黔三碗羊肉粉的电商销售直播间里,主播幸伦艳正熟练地向观众展示着手中的速食包装羊肉粉,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

如何让这碗“离不开”兴义的粉走出去,曾是难题。黔三碗羊肉粉联合贵州省万峰岩食品有限公司,带领团队投入研发,引入汤底锁鲜技术和无菌灌装生产线,确保每一包汤料都能保留门店熬制的风味,创新推出“兴义羊肉粉方便装”,在无添加前提下实现常温保存180天。

同时,为这道承载乡愁的地道风味变得“即食可达”,“黔三碗”与“万峰岩”以“袋装化+直播带货”的创新模式,积极打通传统美食的“出山通道”,让原汁原味的兴义羊肉粉跨越山海,走向全国,成为“黔货出山”的一张新名片。

“整个双十一是我们的直播旺季,我们有6个直播间,20多个直播账号,100多个达人号助播。整个双十一期间,我们销量超一万单,销售额达二十五万元。”据万峰岩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查方胤介绍,公司订单量从最初的每天三五单增长到高峰期的两三千单,近12个月销售额达500多万元;今年9月公司通过电商渠道单月销售额突破240万元,其中羊肉粉超40万元。

 

随着袋装羊肉粉在线上的持续热销,公司还将销售触角延伸至贵州其他农特产品,目前已涵盖小吃、中草药、茶叶、果蔬等24个品类,为“黔货出山”注入了新活力。

近年来,黔西南州各行业积极探索“电商+”发展路径,带动特色农产品、非遗技艺产品、精尖工业产品“出圈”“出山”,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如今,在布依垚的工坊里,布依族绣娘们细心整理着工具,专注工作。她们手中的针线,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看到自己制作的服饰和文创产品发往全国各地,我们特别自豪。”一位绣娘笑着说。

在黔三碗羊肉粉的电商销售车间,工人们熟练地将米粉、汤包、料包组合装箱。过去,一家粉店的影响力局限于本地;现在,一碗羊肉粉可在72小时内抵达全国大部分城市。

冬日傍晚时分,万峰林在夕阳映照下格外秀丽。布依垚的电商销售点准备着新一天的直播,万峰岩食品有限公司的电商销售车间里也发出最后一班快递。这些从黔西南各地延伸出去的网线,正织就着传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诗雨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