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黔东南

1294家民企结对1424个村|黔东南引导经济要素“下沉”乡村振兴一线

从“村超”赛事收获超千亿次浏览量,到民营经济创造44.04亿元税收、占全州税收的50.8%,东南统战工作创新实践推动1294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424个村,投入2.6亿元帮扶资金,引进粤黔协作项目资金18.78亿元,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民企结对新力量:从“输血”到“造血”的蜕变

初冬的黔东南有了丝丝寒意,发展的热力却丝毫不减。

11月11日,走进锦屏县贵州亚狮龙文化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在生产线上熟练地进行着羽毛球原材料的清洗、晾晒、分拣和成型作业。这家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企业,不仅解决了周边村寨700人就近就业,更将现代企业管理经验带到了乡村。

“今年我们锦屏基地整体销量稳步增长,产品销往全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1-9月产值同比增长近50%。”公司生产经理胡兵介绍,企业在帮扶中不仅投入资金,更重要的是把市场观念和管理经验植入乡村,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2024年,这样的帮扶结对在黔东南州广泛开展。全州1294家民营企业及商协会与1424个村结成帮扶对子,累计投入帮扶物资及资金达2.6亿元。更引人注目的是,通过粤黔协作“万企兴万村”行动签约项目24个,签约金额18.78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持续动力。

“这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优势,与我们广东的市场优势结合,一定能实现双赢。”广东省惠州市潮记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郑锦灿在考察后表示。这种跨区域合作,正成为黔东南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助推器。

资源整合的成效体现在经济发展的数据上:全州7家企业入围2024年贵州民营企业100强,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4.0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50.8%,真正撑起了黔东南经济发展的“半边天”。

小屏撬动大流量:“新农人”让乡土文化火出圈

“家人们看!这是我们村的超燃比赛!”在“村超”赛场边,吴翠云的直播间人气爆棚。她时而解说赛况,时而展示当地特产,忙得不亦乐乎。通过她和同伴们的镜头,“村超”“村BA”这些乡土文化IP走向全国,累计浏览量超千亿次。

“过去总觉得统战工作高高在上,现在完全不同了。”吴翠云说,“我们成了乡村振兴的宣传员,这种感觉特别实在。”

夜幕降临,台江县台盘乡“村BA”篮球场灯火通明。这个曾经靠村民自发组织的乡村篮球赛,如今在统战部门的协调下,已经发展成为集体育、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品牌活动。

“一部手机、一根网线,让苗绣走出深山!”台江县苗族刺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石传英借助“村BA”的流量,开设“非遗工坊”,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带动150余名绣娘就业,销售额翻倍增长。

黔东南州以推动数字赋能乡村振兴为目标,大力推进“三新农”工作。其中,榕江实施“新媒体助力乡村振兴万人行动”,培训“新农人”3.8万人次,培育直播团队2200多个,注册账号1.2万个,带动群众增收8000余万元。

统战力量“沉”下去 群众幸福“提”上来

傍晚时分,在黎平县“新三地”网络人士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热闹十足。这个全省唯一的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正成为数字经济新引擎。农民主播们在这里学习直播技巧,把黔东南的优质特产卖向全国。

改变,源于一场静水流深的变革。“统战干部们走出办公室,来到田间地头,倾听群众心声。”在榕江县委统战部驻村干部杨秀才看来,“下沉”更能让工作有温度。“我们不再坐在办公室里写材料,而是走到群众中间,听取群众的意见。”

学习方式也在改变。在刚刚过去的榕江县委统战部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的研讨会上,年轻干部们不再照本宣科,而是围绕如何将统战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展开热烈讨论。“轮流主讲让每个人都深入思考,大家都得到了锻炼。”榕江县青年干部刘泰春说。

工作的温度换来了荣誉的厚度。黔东南《以“两村”促“三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贵州实践谱新篇》获中央统战部表彰为2024年度全国统战工作实践创新成果。全州有1个集体、2名个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

当1294家民营企业与1424个村结对帮扶,当“村超”流量突破千亿次,当民营经济税收占比突破50%,黔东南的统战工作正以全新的“下沉”姿态,融入发展第一线,将蕴藏在社会深处的“新”力量,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能。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正海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