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黔东南

“小市场”撬动“大就业”|黔东南州“零工市场+”促进灵活就业

“我一边打工挣钱,一边还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凯里市旁海镇青杠村的潘光丽,家里有一位瘫痪在床的老人和两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不能外出务工,于是她来到零工市场寻找“挣钱顾家两相宜”的工作。

经凯里市零工市场工作人员推荐,她选择在凯里城区从事家庭保洁工作,目前服务用工主体15户,稳定月收入5000元以上。她还在城里租了房,把老人和孩子都接过来一起生活。

针对像潘光丽一样不能外出务工的城乡劳动力,东南州各级零工市场及时收集单位和家庭家政服务、卫生保洁、生活设施设备维修等用工需求,积极向有灵活务工需求的劳动力推荐,搭建供需对接交流平台。同时,零工市场还广泛收集当地建筑工地、农业基地、工程项目等用工信息,积极组织发动群众组团就近灵活就业增收。

黔东南州结合当地劳动力就业习惯和特点,积极探索“零工市场+”就业服务模式,不断拓展零工市场功能,有力促进劳动力灵活就业,以零工“小市场”撬动群众“大就业”。

天柱县零工市场组建“职业农民队、家政服务队、建筑施工队、宴席承办队”带动就近灵活务工2000余人,雷山县零工市场春季每天组织2500余人“上春山”采茶,麻江县零工市场每年组织群众3000 余人到蓝莓基地采收蓝莓……零工市场成为促进灵活务工的“主要媒介”。

据统计,目前黔东南州建立零工市场(零工驿站)186个,覆盖人群17万余人,累计服务9.69万人,收集发布岗位7.78万个,促进零工就业2.38万人。

推动零工市场+地摊经济。榕江县兴华乡乌秀村的石映莲,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5年前她和丈夫带着两个孩子从大山里来到县城生活。为方便接送孩子上幼儿园,石映莲利用孩子入园时间,在县城摆地摊卖小吃,因没有固定经营位置,收入并不高。

石映莲说,等孩子长大些了,她想找一份稳定且收入高点的工作,于是去年10月到县零工市场咨询。结合石映莲的职业经历,工作人员推荐她去政府在“村超”赛场外规划设置的“小吃街”摊位。如今一有“村超”赛事,石映莲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她在县工业园区企业上班的丈夫韦祖义还利用休息时间来搭手帮忙。

黔东南州抢抓“村超”“村BA”火爆出圈等有利契机,推动零工市场与地摊经济、“后备箱”经济有机结合,让“地摊经济”成为拉动灵活就业的新引擎。建立零工“即时快招”服务模式,为零工人员与用工主体提供快速发布信息、现场对接洽谈、即时确认结果、当日面试到岗、业后首付报酬等服务,确保用方放心、供方安心。

自“村超”“村BA”开赛以来,榕江、台江两县零工市场收集岗位1.1万余个,新增激活“地摊经济”就业岗位1500余个,帮助5000余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增收。    

推动零工市场+季节输出。“感谢政府帮助和推荐,我今年去广西砍‘广’(方言:甘蔗),收入2万多元。”台江县老屯乡报孝村的李美斌在家务农,收入不稳定,通过零工市场推荐加入苗岭采收队,农闲时节乘坐政府免费包车到广西砍甘蔗,家庭收入不断增长,日子越来越好。

李美斌所在的报孝村,像他一样农闲时节到广西等地砍甘蔗、砍桉树的还有30多人,大家经济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不少人还在村里建了新房。

针对部分农村劳动力“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务工”的习惯,黔东南州各级零工市场加强与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驻外劳务协作站和州外季节性用工主体对接联系,广泛搜集州外季节性务工信息,通过包车输送、协调用工主体接送等方式,组织农村劳动力农闲期间到广东、广西、海南、河北、新疆等地,季节性采收甘蔗、桉树、土豆、枸杞等,让群众实现务农务工两不误、两增收。今年以来,黔东南州通过零工市场组织农村劳动力季节性外出务工1.6万人次。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韦倩

通讯员 龙静 龙兰秀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