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煤矿,许多人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这样一些场景:昏暗憋闷的巷道里,满脸煤灰的工人弯腰进出,厂区里到处是运煤车扬起的黑色尘土。
而在位于六盘水市水城区的贵州发耳煤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发耳煤业”)所属煤矿,这样的场景早已不见。这家年产煤超100万吨的煤矿,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逐步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生产运营降本增效,为更多智慧矿山建设提供经验借鉴。
小花园、宽敞的马路、干净的厂区……“这是生活区还是矿区?”6月11日,记者跟着发耳煤业的工作人员转了半个多小时,带着疑惑问。
“这里是发耳煤业的主矿区,因为我们的销售与生产紧密衔接,地面运输流量和井下生产流量互相匹配,在矿区几乎可以实现产煤不见煤。”工作人员说。走了一路,记者最终在出库区才见到几辆等待装货的运煤车。
智慧矿山建设,在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同时,也改变了矿工们的工作方式。
在发耳煤业调度应急救援指挥中心,操作员统一穿着,鼠标轻点,按下启动键,相应采煤点的割煤机快速割煤,刮板输送机高速运转,随着监控屏幕上各类数据变化跳动,滚滚“乌金”奔向地面,整个过程人机分离、安全高效。
“少人安全,没人更安全。”发耳煤业常务副总经理朱洪从未放下对安全的担心,在他看来,智慧矿山就是要通过技术赋能,尽可能地让设备替人工作,从而最大化降低风险。
就企业而言,大多实行以产量定效益的管理办法。在过去,一些矿工为了多出产量,往往让设备“带病工作”或者延时工作,给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开展智慧矿山建设后,大量指令工作交由计算机完成,工人的违规操作情况大大减少了。”朱洪告诉记者。
2018年,发耳煤业开始智能化转型,让传统产业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实现有机“嫁接”,是西南地区第一个拥有智能化工作面的煤矿企业,也是贵州省第一家同时实施综采工作面智能化、生产辅助系统信息化的矿井。
“原来1个工作面需要上百人,智能化升级改造后只需要80人,现在采煤作业基本在井上远程操作完成,在更换设备零部件的时候,才需要人员下井,为矿井安全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也达到了‘无人则安’的目的。”朱洪说。
如今,通过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数字管控体系以及智慧矿山系统运行,发耳煤业减少了库存、优化了工序,实现了高效低碳运行,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500余万元;日采煤量从原来的日均1900吨提高到日均2930吨,效率提高54%,累计安全高效回采煤炭273万吨。
“你不做数字化,数字化就可能淘汰你。”朱洪说,在智能化、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发耳煤业还完成“5G+胶带机智能巡检煤矿机器人”示范项目,通过胶带巡检机器人替代人工巡检,实现胶带运输的智能化监测。
在六盘水,智慧矿山建设正加速推进。水城区东风煤矿井下采掘工作面实现综采、综掘,供排电、供水、瓦斯抽采、提升运输等辅助系统,全面实现智能化;六盘水打牛厂煤矿构建“云(中心云+边缘云)+5G+智慧矿山”云边一体化创新服务模式,通过一个平台,一张图实现对矿区所有信息化建设系统的全面监控,统一指挥调度,增强管理人员对矿区生产的动态管控能力,提升实时决策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提升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和安全风险。
矿区产煤不见煤、井上远程操作采煤作业……“数智”赋能让传统煤炭产业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成为现实,六盘水各煤矿企业在煤炭采、运、选等主要环节实现了无人值守,“数控”逐步替代“人控”,智慧矿山和绿色矿山建设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