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中大地的层峦叠翠间,一座座闲置的农房正悄然苏醒。它们褪去岁月的尘埃,披上独特的颜色与民族特有的风情,化作避暑旅居的“黄金屋”,正迎接着来自四面八方的避暑客,让山野的清风与城市的喧嚣在此相遇,谱写出乡村振兴的动人诗篇。
唤醒“沉睡的乡愁”:闲置农房变避暑港湾
在贵阳贵安的青山绿水间,一栋栋曾被岁月尘封的农房,如今披上了新装。它们或隐于花溪畔,或藏于红枫湖边,摇身变为别具风情的民宿、山庄,成为都市人寻觅清凉的诗意栖居地。
开阳县南江乡苗寨村的“犀牛潭”民宿,女主人杜引将自家闲置房屋改造成山水田园雅舍,置身于漫山遍野枇杷林里,夏日客房火热爆满,“沉睡”的砖瓦因游客的笑语重获生机,这里也成了游客争相追逐的诗和远方。
乌当区羊昌镇平坝村的“清馨雅院”,村民马慧将老宅打造成16间客房的民宿,每年夏天迎来川渝湘等地避暑客长居,农房成了“黄金屋”。几年的经营,她和游客成为了好朋友。夏天已到,老客户纷纷打电话预订房间。“现在预订房屋,月底就入住,房间几乎天天住满。”马慧说。
唤醒沉睡资源,贵阳贵安以“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的“五治”工程为画笔,勾勒出乡村的洁净底色。宜居农房改造让村容从“一时美”迈向“长久兴”。而蓬勃发展的旅居产业,曾经闲置的农房焕发新生,成为诗意的载体,每一处流淌着幸福的音符。
共奏“田园交响”:三方协力绘就美丽图景
盘活闲置农房,发展旅居产业,贵阳贵安探索“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投”的多元盘活路径,农户自营、合作经营、委托经营百花齐放。
修文县幸福村在党支部带领下,41户村民成立合作社,统一运营民宿,打造幸福旅居目的地。2024年,该村接待游客1200人次,全村旅居综合收入达120万元左右。
观山湖区“多格·小兰山”民宿由企业投资580万元打造,年收益超300万元,村民既收租金又享分红。
避暑旅居不仅点燃了民宿经济,更催生出多元业态。开阳县“工业民宿”新业态破土而出,该县双流镇的117栋“磷居民宿”为企业员工提供拎包入住服务,可满足1000多名员工住宿需求,年盈利超百万元,闲置房变身“产业配套”。
创新平台“村村APP”则架起城乡联动的数字桥梁,农房信息、社会资本、线上订单一目了然,让闲置资源“触网生金”,山居生活触手可及。
诗意栖居共富:乡村美丽村民富裕
避暑旅居的东风,吹回了在外打拼的游子。
在清镇市红枫湖镇大冲村,村民吴博文一直在外打拼,经村里动员,他返乡将外公外婆留下的闲置农房改造成旅居民宿,取名为“未见山·且慢”,民宿有14间房、16个床位,节假日满客。去年,民宿毛利润200余万元。
如今的贵阳乡村,游客垂钓溪畔、漫步田埂,与村民话家常;村民则从“守房人”变为“创业家”,共享“诗意变现”的红利。2024年,贵阳市发展旅居产业乡村139个,乡村避暑旅居游客18万人次。
从“闲置”到“新生”,从“破旧”到“诗意”,贵阳贵安以农房为媒,奏响了生态与经济共鸣的乡村振兴协奏曲。这里的故事,不仅是砖瓦的蜕变,更是一方水土与一方人共同书写的幸福叙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杨小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