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贵阳经开区企业频传“捷报”:
大庆油田成功实现注水井智能管控,这个全新的解决方案,正是贵阳经开区的贵州航天凯山石油仪器有限公司提供。
从凯山石油出发往北四公里,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迎来新员工“小甲”,经开区自主研制的装备产品再添新成员;往南七公里,贵阳险峰机床有限责任公司车间设备轰鸣,生产的高精度磨床,正运往国内外市场,订单额再创历史新高。
作为承载三线调迁企业的重要老工业基地,这些年,贵阳经开区立足工业基础和资源优势,不断育龙头、建链条、优生态,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引领,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支撑的“两主一特”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新业态、新动能不断涌现,“星火”渐成“燎原”之势。
一颗“火种”点燃产业“火把”
育龙头造“筋骨” 筑链能力越来越强
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为贵阳带来了工业“火种”。当时人们并不知道,这颗希望的“火种”,未来会在贵阳南部“孕育”出一个贵州工业样板区。
肩负使命、践行使命,贵阳经开区企业一直承担着破局者的角色,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大型数控轧辊磨床、第一台替代进口的井深测试仪、第一台自主可控极地全地形车......
破局,有国家战略布局的牵引。“三线建设”时期,肩负“好人好马上三线,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时代使命,一批调迁企业来到贵阳,航空工业、航天科工、中国航发部分下属企业调迁到经开区。
破局,也有地方政府的逆流而上。三线企业的聚集,奠定了经开区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经开人加快建园、育企、铸链,夯实产业发展“基石”。
三线建设的一颗“火种”,点燃了经开区产业发展的“火把”。
政府部门有破局者的担当。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经开区紧抓历史机遇,从服务好三线企业出发,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筑造产业链条。
链主企业有破局者的勇气。贵州航天凯山石油仪器有限公司调迁到经开区后,深耕石油仪器研制,持续推出国内油田所需的各类“体检”仪器,逐步成长为行业龙头。
贵阳险峰机床有限责任公司在“三线”建设浪潮中崛起,深耕国家装备制造业“基石”——磨床的研制,产品在冶金、船舶、造纸、轴承、汽车、新能源等国民经济重点支柱行业市场中有着重要地位。
贵州詹阳动力重工有限公司深耕应急装备研制,履带式全地形车连续十年参加南极科考任务,承担雪地运送、冰盖科考、应急救援等重任。在“2024年全球产业数字化创新榜”中,被评为“应急救援十大品牌”。
“一花独放不是春”。经开区不断培育、引进龙头企业,筑牢产业链条,做大产业“家底”。
经开区工信局副局长张宇介绍,随着贵阳海信、奇瑞万达、玉蝶电工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的到来,经开区产业规模不断提升、结构不断优化,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为引领,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支撑的“两主一特”工业产业体系,撑起了经开区制造业“脊梁”。
这批企业如“磁铁石”般,在产业聚集、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开区积极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已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0家。
两条“路径”构建产业“网络”
补链条通“经脉” 配套能力不断提升
从发展装备制造业起家,贵阳经开区一直承担着拓荒者的角色,填补本地空缺产业链条。
链条筑得牢,产业才能行稳致远。龙头企业的不断壮大,带动了一批配套企业发展。经开区围绕航空航天等重点企业,大力培育配套企业,不断夯实锻铸件、紧固件、密封件、标准件、轴承、模具等基础能力。
要把产业的“火苗”引旺,人才是关键。三线企业带来的不止产业,还有技术、人才的流动。这批人才在机械加工、技术研发、企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经验,一批成为行业专家,支撑着企业发展。
在贵州航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机加车间二楼,技能大师陈斌的工作室内,他和团队取得的荣誉摆满了展示台。在行业深耕30多年的他,已是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办人。
一些人才在熟悉行业情况、洞悉行业空缺后,怀着满腔热情出来创业,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带到新企业,为龙头企业配套,不断补齐产业空缺和薄弱环节。
贵阳志源机械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就是由航空人出来创办的。2012年,三名老航空人凭着对航空产品的了解,认为某些产品零部件亟需技术革新。公司从只有两台设备的困境中艰难启程,为航空领域提供高质量锻铸件配套,在贵阳航空产业链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
贵阳华丰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忠贤也是从航空工业出来的创业者。2016年,黄忠贤创办企业,专注提供精密零部件配套。经过多年摸索,逐渐成为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重要配套企业。
为建好产业链,提升配套能力,经开区分两步走:一方面,积极营造创业土壤,服务创新人才,培育本土企业;另一方面,通过精准招商,加快补链、延链、强链。
补链方面,围绕龙头企业,开展产业链招商。近年来,通过引进卓英社等企业,贵阳海信光学膜片、注塑件等产品实现了本地化配套,本地产品配套率提升到80%以上。
延链方面,支持企业拓展产品和市场。比如在发展新能源客车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能源观光车等产品,支持企业拓展国内外业务。去年7月,忠辉重工出口尼日利亚定制校车完成验收;10月,奇瑞万达电动公交首次出口老挝,市场加快向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地拓展。
强链方面,抢抓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建设机遇,推动“航天智能制造基础件产业集群项目”建设,继续建强和发展微特电机、伺服机构、高端齿轮及精密传动系统等核心专业和优势产品,打造省内领先、国内一流、自主可控的航天装备及基础件产业集群。
产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产业链的竞争力。“针对企业市场在外、服务在外等痛点,我们积极搭建平台共享信息,促进本地企业之间供需对接,提升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协同效率和响应速度,助企业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张宇说。
去年,经开区带领有表面处理需求的8家企业,赴本地表处理产业园考察,邀请表处理产业园及园内企业到经开企业对接业务,促成詹阳重工与表处理产业园合作,实现表面处理就近配套。
此外,通过举办航空航天产业配套协作会,为6家重点航空航天企业和27家配套中小企业搭建交流平台,促进产业协作配套。组织重点企业参与贵阳“筑企秀”系列活动,80家企业共138项产品已纳入市级工业产品目录,助力企业产销对接、拓展市场。
三个“关键”支撑产业集群
优结构填“血肉” 产业生态持续向好
随着产业的融合、业态的丰富,经开区不断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好创新生态、服务生态、招商生态三个关键,让老工业基地持续焕发新活力,产业发展持续“破圈”。
创新生态向“实”推进。贵阳经开区科技和创业服务中心科技创新部部长王德权说,近年来,科创中心不断深化科技创新机制改革,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最明显的就是与贵州大学等高校签约以来,实施了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8个。截至2024年底,经开区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0家,年均增长率为16%。
制造业企业培育周期相对较长,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区域来说,这样的增长率已是不俗的成绩。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副院长赵飞说,学院的科研平台、人才团队等科研资源,可以与贵阳经开区产业实现匹配,未来将在高效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激光制造技术与装备等方面与经开区企业展开合作。
服务生态向优发力。以开发区“五优”改革破发展桎梏。优体制,聚焦“人”“钱”“权”,引导优质资源、要素向企业流动;优规划,推进园区土地集约利用,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建设,完善生产性设施和生活性设施配套,提高园区承载力;优招商,创新招商模式,招引大项目、好项目;优服务,推进 “园区事园区办”,提高服务质效,“帮代办”服务入选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
招商生态向“精”拓展。打好招商“组合拳”,通过加强与航天电器、詹阳重工等本地龙头企业联动,精准对接各类配套商50余家,成功引进了燊雅精密、南通诚弘、一航设备制造、航科科技等配套项目。在2024年航天电器核心供应商大会上开展招商推介,与宁波北仑等企业达成合作。
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着产业生态逐渐成熟,产业功能作用不断释放。
先进装备制造业“压舱石”作用不断增强。在航空航天装备方面,形成了以中航工业、航天科工、中国航发下属10余家企业为牵引,一大批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的格局,在建设全国重要的产业备份基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工程机械及能矿装备方面,形成了以詹阳重工、中盘重工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格局,产品覆盖通用工程车辆、应急抢险装备、煤矿专用装备等多个领域。
电子信息制造业“吸铁石”效应愈发明显。以贵阳海信的液晶电视、航天电器的连接器与组件、浪潮智能的服务器等企业和产品为核心,培育壮大电线电缆、输配电设备、智能家居等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业生态链、价值链不断强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新引擎”功能不断释放。培育了奇瑞万达、忠辉重工、普天物流等重点企业,具备年产5000台新能源商用车、5000台观光车、3000台专用汽车的制造能力。同时,贵航股份旗下企业的汽车热管理系统、车用电器等产品技术,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目前,贵阳市“六大产业”除磷及磷化工外,在贵阳经开区均有布局,其中,先进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制造业占全市比重均超过三分之一。产业体系多点发力,主导产业核心地位稳固,占比持续领跑。
眼下,贵阳经开区将以深化开发区“五优”改革为牵引,努力当好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的主战场、主阵地、主力军,持续做强做优“两主一特”产业,并支持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同时,通过科技创新、数字转型、绿色发展等关键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以创新激活力,向产业要动能。
记者 黄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