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地州市 > 贵阳

绿水青山绘就金山银山:看贵阳贵安如何借生态优势催开富民“金花花”

春日的贵阳贵安,贵州梅园内万株梅花竞放,如云似霞的花海映衬着中大地。游客们穿梭于梅影之间,村民们在市集上叫卖新鲜折耳根,农家乐里飘出阵阵菜香,民宿院落中传出欢声笑语……这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正是贵阳贵安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写照。从传统农业到现代文旅,从生态保护到价值转化,贵阳贵安以赏花经济为支点,撬动起绿色经济的无限可能,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生态资源转化美丽经济:梅花绽放激活乡村活力

贵州梅园的崛起,是贵阳贵安生态价值转化的典范之作。这片占地3000余亩的梅园,原为普马村普通山林,经过科学规划与生态修复,种植朱砂梅、绿萼梅等200余个品种,形成"春赏梅、夏观叶、秋品果、冬望枝"的四季景观体系。2025年盛花期单日游客量突破3万人次,短短十天带动周边农户销售折耳根超10万元,农家乐日均营业额达3000元,创造了"一朵梅花带火一方经济"的奇迹。

在这场生态变现的实践中,"乡村大市集"成为关键纽带。高峰镇在梅园沿线设置1.5公里特色市集,420个摊位日均接待游客超万人。市集上村民的折耳根最高日销600斤,收入相当于外出务工数日。政府通过规范摊位管理、保障食品安全,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提升了消费体验。这种"政府搭台、百姓唱戏"的模式,让传统农产品摇身一变成为“旅游纪念品”,实现了生态资源向经济价值的直接转化。

更深层次的变革在土地流转中悄然发生。普马村通过梅园项目完成了土地流转,村民也实现了在家门口务工,村集体还持有观光车股份参与分红。曾经的撂荒地变成"聚宝盆",农民转型为园丁、导游、民宿主理人,生态红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福祉。

花海绽放延伸产业链:三产融合构建生态经济圈

赏花经济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产业延伸能力。在贵州梅园周边,以花为媒的产业链条正在快速成型:前端的花木培育、中端的旅游服务、后端的农产品加工形成闭环。去茶山餐饮品牌将饮品与景区结合,推出"赏花季限定奶茶";传统竹编手工艺融入梅花元素,变身畅销旅游纪念品。

文旅配套的提质升级彰显生态经济的韧性。位于贵州梅园的田园黔豫农庄推出"赏梅宴",将梅花入馔打造特色菜品,日接待量从5桌激增至十几桌;开阳县南江乡龙广村河湾组姚红芬家的联排三层民宿,在春节假期一房难求,在暑期旅游旺季时,民宿每天都满房,客人最短住10多天,最长住了超过1个月,收入相当可观,丝毫不比在外做生意差。印证了"生态投入—品质提升—消费升级"的价值链传导规律。

更令人瞩目的是生态流量的数字转化。贵阳贵安创新推出"赏花消费包",整合景区门票、民宿住宿、特色餐饮等资源,通过线上平台发放电子消费券,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二次传播"的良性循环。这种"数字+生态"的模式,使传统赏花经济突破时空限制,2025年春季贵阳贵安基于生态魅力的文旅曝光再创新高。

青山常在催生发展永续:生态保护筑牢富民根基

在生态价值变现的过程中,贵阳贵安始终坚守绿色发展底线。2024年,贵阳贵安突出“三水同治”,共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11个,覆盖农村人口10.37万人,农村规模化供水率达69.2%,居全省首位;实施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6个、乡镇生活污水治理提升工程20个,改造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5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60%,排全省第一;农村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在乡村旅游增长的情况下,环境承载力也得到提升,创造了"越保护越增值"的良性发展模式。

科技创新为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贵阳市依托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业务场景,以移动执法、LIMS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污染源“码”上管为支撑,建立起企业自行政审批、批后监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画像。移动走航仪、无人机进行自动巡航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分析平台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守护了生态安全,护好了“生态资产”的“金钵钵”。

生态理念的深耕培育出全民共享的发展文化。从“民间河长”到"梅园护花志愿者",从"生态大讲堂"到"自然教育营地",市民既是生态红利的分享者,更是绿色发展的建设者。这种主人翁意识的觉醒,使得公众生态质量满意度达到了91.42%,形成了"人人护生态、生态惠人人"的生动局面。

锦绣黔程再绘新篇:生态之花绽放时代芳华

站在新的起点,贵阳贵安锚定绿色发展战略定位,谋划更宏大的生态版图。近年来,贵阳贵安以农村“五治”为抓手,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聚焦乡村旅居带集成示范建设,引导各地走专业化、差异化的乡村旅居产业发展道路。2024年,贵阳贵安打造了10条乡村旅居带,带动139个村的旅居产业蓬勃发展,改造提升了821栋旅居农房,吸引超过18万人次来贵阳旅居,其中约8.5万人次停留时间在30天以上。

贵阳贵安推动农旅深度融合,不断健全乡村“吃住行游购娱”服务体系,擦亮“爽爽贵阳·旅居生活”品牌,深入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旅居康养、亲子研学等多种业态,打造促农增收的“新引擎”。产业链的延伸让农民捧上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

绿色经济占比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50%。挂牌省级自然教育基地22个,城市绿地增加114万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5%以上,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名列前茅,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国80个大城市中位列第一档,贵阳成功入选联合国“自然城市”平台。这些数字背后,是贵阳贵安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诠释。

梅花香自苦寒来。从贵州梅园的实践可以看到,当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当传统农耕文明邂逅现代生态智慧,沉睡的山水会焕发惊人的能量。贵阳贵安用实践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生态之花正绽放出绚丽的经济之果,书写着新时代两山转化的壮美篇章。

作者/杨莹 杨梦云 张雄毅

【举报】责任编辑:三石-NB33102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新闻
外链
外链

举报邮箱:qianxun162@163.com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15519583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