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就是这儿。”4月23日,贵阳小湾河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现场运营经理王文洁向记者介绍,面前的河叫小湾河,河流沿岸分布着观山湖区众多小区。曾经,这里臭气熏天,沿岸居民躲着走,如今这里碧波荡漾、绿树成荫,很多市民都会到小湾河边游玩遛弯。“臭水沟”何以变成“民心河”?记者实地采访了解到,2018年以来,贵阳市从源头治理入手,以问题为导向,确定以“控流截污”为根本的综合治理修复方案。经过两年多治理,全市29处黑臭水体水质全部达标。2020年,由住建部认定达到《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中长治久清标准。
据了解,小湾河是金钟河观山湖区的河段,就是这条涉及全区六成居民生产生活的“母亲河”,在2015年前却因偷排渗漏、雨污混流、淤泥堆积、水土流失等原因成了“臭水沟”,让沿岸的居民苦不堪言。
“尤其是我们所在的小湾河观山东路以南河段,曾被贵阳市列入了全市29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名单。”为此,王文洁所在的小湾河公司应运而生,从2016年上半年开始负责对小湾河黑臭水体开展专项整治。
项目投资13.8亿元,以“控流截污、水质提升、河道治理、湿地公园”为导向,通过河道清淤、拓宽河道、植被种植、动态监测等方式多举措提升水质,河道水质从劣V类变为Ⅲ类。2020年5月,该河段通过国家黑臭水体监管平台验收,黑臭水体从此消除。
“除了河岸上肉眼能见的水质提升与河道景观,在看不见的地下有我们修建的截污管道7680米,可对雨污进行分流,将生活污水有效收集至金阳再生水厂进行处理。”
王文洁的话在金阳再生水厂厂长骆庆口中得到印证:“我们有六成以上的生活污水来源于小湾河的截污管道。”
骆庆介绍,生活污水通过除渣、生物处理、二沉池处理、化学处理、消毒等流程,最终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类的再生水,既可作为城市环卫、园林绿化、工地施工降尘、景观补充用水,也可以用于工业生产的冷却用水、生活场所的冲厕用水等。
碧水穿城过,两岸景宜人。贵阳市民周桂梅与闺蜜相约在太平路贯城河旁,享受明媚春光。“顺着清澈河流逛逛街,贯城河不再埋地,小时候的‘母亲河’又回来了!”在云岩区喷水池住了三十多年的周桂梅感慨道。
一条3.3千米的贯城河,在地下流淌多年,而一段149米的河道揭盖复涌,谈何容易?
2018年5月,生态环境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开展黑臭水体专项督查,通报贵阳市存在城市黑臭水体4处。同时,贵阳市主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黑臭水体大排查,共排查出包括贯城河在内的黑臭水体共计29处。
贵阳市猛药去疴,以雷霆之势组织黑臭水体治理专班,向29处黑臭水体“亮剑”!云岩专班的成员之一阮豪豪对治理过程记忆犹新。
“当时云岩区有12处黑臭水体,是全市黑臭水体数量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区域。”谈及城区河水黑臭的原因,阮豪豪直言,20世纪90年代以来,城市快速发展导致生活污水激增,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城区河水又黑又臭,城区水质遭遇空前的生态危机。
2018年起,贵阳市开始大力治理黑臭水体。两年多来,完成黑臭水体治理工程36项,总投资约34.3亿元,新建污水干管、支管约72公里,疏通修复污水管网约6公里,收集污水排口680余个,清淤30余万立方米。
除了大力完善管网基础设施,贵阳市还在寻找“第二水源”上下功夫。
以贯城河为例,贵阳市按照一级A标准(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4项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新建了贵医、六广门两座下沉式再生水厂,对贯城河流域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尾水全部作为生态补水还水于贯城河。
阮豪豪介绍,两座水厂现每天向贯城河流域提供10万至13万吨生态补水(满负荷可达17万吨),实现贯城河主河道恢复自然径流的目标,干涸了近20年的贯城河主河道重新恢复了生机。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水环境处工作人员周业佳介绍,贵阳市围绕城市“第二水源”,打造了49座再生水厂,其中,地下再生水厂19座,且均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及以上标准,处理达标后的再生水主要用于补充环境景观用水,部分用于市政环卫、园林绿化等用水,多举措实现河道内外用水多元化、规模化利用。
揭盖复涌,旧河“焕新”。贯城河综合治理是贵阳市水环境治理的一个缩影。2020年6月,贵阳市29处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完成,并全部销号实现长治久清。
有了贯城河优良水质保障,贵阳市南明河在去年入选了生态环境部第二批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